游戏百科

边红举:黄河岸畔的笔墨修行者

在中原大地的文化长河中,边红举是一位以笔墨为舟、以初心为舵的修行者。 身为民革党员,当代著名实力派职业书画家、自由撰稿人

在中原大地的文化长河中,边红举是一位以笔墨为舟、以初心为舵的修行者。 身为民革党员,当代著名实力派职业书画家、自由撰稿人。他专攻花鸟与山水,号 “古三川郡人”,画室名 “清石斋”,身兼河南省慈善(缘)书画院理事、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天津美院客座教授等职。自幼受姥爷刘典的书法启蒙,后得唐玉润、王威、霍春阳等名师指教,四十余载深耕不辍。作品以 “清、静、雅、逸” 为风骨,兼具宋元古意与当代气象,多次获全国美术评比奖项,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十多国展出,被中南海、河南省档案局等多家机构永久收藏。中央电视台等数家媒体专题报道其艺术成就,出版有《边红举小写意花鸟技法》等多部专著与个人专集。他不慕浮华、静居黄河岸畔潜心修行,以笔墨传宁静,以大爱践担当,在喧嚣时代走出了一条兼具艺术高度与人文温度的修行之路。

童年启艺,文脉初绽

1971 年,边红举出生于中原大地的荥阳市高村乡大张村,这个质朴的村落,成为他艺术之路的起点。上世纪七十年代,黄土院落与四卷砖木混合的老房子,构成了他童年的物质世界;而精神世界的滋养,则来自邻村穆寨的姥爷刘典。​刘典是一位书法造诣颇深的老人,家中墨香四溢,毛笔与砚台成为他给予外孙最好的启蒙礼物。在姥爷的鼓励下,年幼的边红举与笔墨结下不解之缘。尽管当时乡间物资匮乏,绘画工具稀缺,但这并未阻挡他对艺术的追求。粉笔、砖头、地面都成为他的创作载体,每一处痕迹都是他对绘画热爱的表达。他痴迷于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门神画像、烧饼模子纹样乃至凳子上的刻痕,都能成为他临摹的对象,从中汲取绘画的灵感。

从小学到高中,边红举始终保持着对绘画的热情,课本插图、花鸟虫鱼都是他临摹的素材,尤其是花鸟、山水题材,更让他深深着迷。这种对绘画的执着,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天赋,也为他未来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童年,是在笔墨与自然的交融中度过的,每一次涂抹、每一次描绘,都是他对艺术世界的探索与向往 。

姥爷刘典不仅传授给边红举书法技巧,更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世。刘典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医者,他以仁心仁术帮助乡邻,用笔墨书香涵养家风。在他的教导下,“艺以德为先” 的理念深深扎根在边红举的心中,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和人生道路的重要指引。在穆寨村的老宅里,边红举常常陪伴姥爷研磨铺纸,在观摩姥爷书写的过程中,他不仅学习到了笔墨的章法,更聆听了许多为人之道。这种跨越邻村的文脉传承,让边红举早早明白,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人格修养的体现。

早年的边红举,为了深入体悟古人用笔的精妙,想尽办法收集学习资料。在那个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他购置了大量名家挂历,将这些挂历悬挂在画案床头,以便随时读帖临摹。他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单一的皴法或某一家的笔法,而是举一反三,广泛吸收各家之长,践行着 “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 的艺术理念。这种勤学善思的习惯,让他在绘画技巧上不断积累和进步,为日后的技法精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弃职逐梦,艺海深耕

1992 年,边红举从中州大学毕业,进入上街水泥厂工作,捧上了那个年代人人称羡的 “铁饭碗”。水泥厂的工作稳定,却无法填满他内心对绘画的渴望。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总会见缝插针地寻找创作的机会。水泥厂里那些空闲的角落,宿舍里那一方小小的书桌,都成为了他与花鸟、山水对话的天地。他在这些有限的空间里,不断打磨着自己的绘画技法,每一次下笔,都是对梦想的一次靠近 。

然而,安稳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对绘画的执着追求。两年后,边红举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 —— 辞职,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事业中。在那个艺术品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的九十年代,专职绘画意味着要放弃稳定的收入,面对未知的风险。但边红举没有丝毫犹豫,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向着自己的艺术梦想奋勇前行 。

为了在绘画领域站稳脚跟,边红举远赴山东济南学习装裱技艺。在济南的日子里,他与笔墨纸张朝夕相伴,深入了解传统书画的装裱工艺。这不仅让他掌握了一门实用的技能,更让他对传统书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成归来后,他在郑州空军医院门口摆起了摊位,开始了自己的卖画生涯。此后,他的身影又出现在古玩城的各个楼层,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守在自己的摊位前,专注于创作,用一幅幅作品诉说着自己对艺术的热爱 。

在市场的磨砺中,边红举逐渐意识到,要想在艺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就必须摆脱市场经济和媚俗行画的影响,追求真正的高雅艺术。于是,他毅然退掉了字画市场的门面,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 —— 潜心钻研高雅艺术。这一决定意味着他要面临经济上的压力,甚至可能面临断炊的风险,但他毫不退缩,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艺术理想 。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边红举深知名师指导的重要性。他四处寻访名师,有幸得到了唐玉润、王威、郭怡踪、霍春阳、王德安等众多大家的指教。这些名师的悉心教导,让他得以汲取众家之长,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内涵。他深入研究宋元风骨,仔细临摹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技法,同时对董其昌山水画的精髓也进行了深入钻研。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

边红举坚信,艺术源于生活,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他坚持向自然取经,践行着黄公望 “好景处摹写记之” 的理念。他的足迹遍布中原山水,黄河两岸的晨雾暮霭、太行山脉的雄奇险峻,都成为了他笔下的意象。每当他感到心累时,他就会徒步到后山沟,静静地观赏黄河的奔涌,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沉淀自己的心绪,捕捉创作的灵感。在他的眼中,自然万物皆有灵,皆可入画 。

在风格探索的道路上,边红举始终坚守着 “专攻花鸟、山水” 的核心。他早期以画麻雀崭露头角,小小的麻雀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后来,他开始深耕山水画,以山水画来承载自己的博大情怀。他笔下的山水,或雄浑壮阔,或清幽宁静,每一幅都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他也不断精进自己的花鸟技法,让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时代的特色 。

为了铭记故土文脉,边红举取号 “古三川郡人”,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本源。他还设立了 “清石斋”,寓意着坚守清正本心。在 “清石斋” 中,他沉浸于艺术的世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2018 年 12 月,凝聚着他多年艺术心得的《边红举小写意花鸟技法》出版发行,这本书不仅是他艺术经验的总结,更是他对艺术传承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笔墨风骨,静雅逸韵

边红举的画作,宛如一首首无声的诗篇,以 “清、静、雅、逸” 的独特风骨,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张毅敏曾用 “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 来评价他的作品与人格,这一评价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边红举画作的神韵与他的艺术追求 。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边红举追摹宋元古意,力求在笔墨之间展现出古人的雄浑与深远。他的笔法恣纵而不失缜密,常常运用秃笔折转,通过层层积染的方式,让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呈现出浓淡相宜、干枯皆出妙韵的独特效果。在他的笔下,山石仿佛有了生命,远近高低、明暗质感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实现了审美维度的高度统一。他的山水画中,远山含黛,近水含烟,既有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又蕴含着禅意道境,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深邃 。

边红举深刻理解黄宾虹 “写生得骨、沉思得气” 的画论,他的山水画不仅注重外在的形似,更追求内在的气韵与气势。他的代表作《太行之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太行山脉在秋日里的壮丽景色,整幅画气势恢宏,却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被中南海等机构永久收藏,成为他山水画创作的经典之作 。

边红举的花鸟画,则承袭了八大遗风,以工兼写的独特风格独树一帜。他的花鸟画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用笔灵动而又收敛,既有着工笔画的细腻精致,又有着写意画的洒脱随性,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他笔下的花鸟虫鱼,形神兼备,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命力。小麻雀在枝头跳跃,灵动活泼;牡丹绽放,雍容华贵;菊花傲立,尽显傲骨。他的《菊花》作品,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及扬州美术馆等八部门永久收藏,足以证明其花鸟画的艺术价值 。

在创作花鸟画时,边红举摒弃了繁琐的章法,大胆融入现代构成理念。他的折枝花鸟构图至简,常常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花鸟的形态与神韵,达到 “笔简意周、形单神足” 的艺术境界,真正实现了 “有画处是画,无画处亦是画” 的虚实相生。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让他的花鸟画在简洁中蕴含着无尽的韵味,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

边红举的笔墨运用极具特色,在画坛独树一帜。他偏好使用方笔,笔触干脆利落,犹如翠竹拔节,刚劲有力却又不失灵动之美,刚柔并济之间,尽显力量与韵味,毫无媚俗之感。他还擅长运用 “一拖泥带水法”,连勾带皴,让笔墨的干湿浓淡自然融合,浑然一体。这种独特的笔墨运用,使他的画作摆脱了西画那种刻意造作的刻画之弊,充分展现出文人画家的胸襟与情怀 。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陆俨少用笔的灵动与变化,吴湖帆墨法的精妙与醇厚。他博采众长,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他极为注重笔墨的韵律感,很少使用重墨,以避免画面出现黑气,让观者在欣赏他的画作时,仿佛置身于山林空谷之中,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与清新 。

在设色方面,边红举追求 “淡而不薄,艳而不俗” 的艺术效果,极力避免浓妆艳抹的媚俗之感。他常常选用灰黄色的纸张进行创作,再适当点染白粉,使画面中的花鸟融入了生活的气息,营造出一种虚静空灵的艺术氛围。他的作品在似与不似之间删繁就简,既保留了物象的本真形态,又蕴含着无穷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原省美协主席王威曾盛赞他 “造化出于自心,边红举的小写意已超越知名画家”,这无疑是对他设色技巧和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

边红举深谙 “书画同源” 的道理,在书法领域,他深入研习王羲之、王铎的行草书,将书法的意趣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之中。他的绘画线条中,蕴含着书法的用笔之美,每一笔都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契合了赵孟頫 “石如飞白木如籀” 的理念,实现了书画的完美融合。他在作画时,节奏把握精准,如同演奏一首优美的旋律,而题款与画作相得益彰,共同呈现出 “神融笔畅” 的绝佳艺术效果 。

黄河之畔,静居修行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也为边红举提供了一方心灵的净土。2012 年,边红举在黄河岸畔的清华忆江南购置房产并定居下来,这里的 “清石斋” 画室,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核心阵地,更是他精神世界的栖息之所 。

边红举本就不擅长社交,对那些无谓的应酬更是避之不及。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画研习中,他选择将家安在远离市区的黄河南岸。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只有黄河的涛声和大自然的宁静。他笑称自己是 “三不沾” 之人 —— 不喝酒、不下棋、不唱曲。这份对纯粹生活的坚守,让他能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艺术的世界中 。

在边红举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一套规律而又充实的作息。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黄河水面上时,他便早早地起床,开始临帖写字。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从未间断过。在他看来,临帖不仅是对书法技巧的锤炼,更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方式,能够让他在笔墨之间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完成临帖后,边红举会沉浸在读书与作画之中。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古籍典册和名家画作,这些都是他汲取知识和灵感的源泉。他在绘画时,仿佛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时间在他的笔下悄然流逝,外界的纷扰都被他抛诸脑后 。除了在画室中创作,边红举也会在清晨时分外出散步。他沿着黄河岸边缓缓前行,感受着微风拂面,聆听着黄河的奔腾声。黄河的波澜壮阔、岸边的一草一木,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有时,他会带上画具,在黄河边写生,将眼前的美景定格在画纸上 。

边红举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 “清石斋” 中度过的。画室里,笔墨纸砚整齐摆放,墙上挂满了他的得意之作,书架上的古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与他的个人专著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精神世界。在这里,他可以尽情地挥洒笔墨,抒发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

边红举不仅热爱书画,还拥有着丰富的生活情趣。他喜欢养蝈蝈,每当夏日的午后,蝈蝈清脆的叫声便会在画室中回荡,为他的创作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生机。他也喜爱品茗,一杯香茗在手,袅袅茶香萦绕,让他在品茶的过程中,能够静下心来,思考艺术的真谛 。

对古文学的热爱,也是边红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宋词,他更是情有独钟。宋词中那些优美的词句、细腻的情感,常常让他陶醉其中。他会在闲暇时光,吟诵着宋词,感受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这些感悟也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他的画作之中 。

明末张岱曾说过:“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 边红举的这些爱好,恰恰彰显了他的真性情。这些爱好让他能够摆脱生活的琐碎,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而这种沉浸其中的状态,也自然地融入到了他的画作中,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感染力 。

边红举的生活简单而纯粹,他将大量的时间都倾注在了艺术创作和文字撰写上。作为一名自由撰稿人,他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对艺术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文字不仅是他艺术生涯的见证,也是他与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 。

身为一名民革党员,边红举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与责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即使结识了诸多权贵,他也从不攀附巴结,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高尚品质。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曾说:“思想需累积、灵感需沉淀、体验需静照。” 这句话正是边红举艺术修行的真实写照,他坚信,只有心静才能笔静,心雅才能画雅 。

大爱担当,艺润人心

边红举的艺术世界,不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和河南省慈善(缘)书画院的核心成员,他始终铭记姥爷 “艺以德为先” 的教诲,将这份信念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生活实践中,用艺术传递正能量,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艺术家的社会担当 。

2014 年 4 月,河南博物院迎来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展览 ——“丹青岁月 —— 边红举书画作品捐赠展”。这场展览由河南省爱心基金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博物院联合主办,展出的近百幅国画作品,皆是边红举近十年创作的精品佳作,涵盖了山水、花鸟等多种题材 。

展览开幕式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吴全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威,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等相关领导和嘉宾出席,共同见证了这一艺术盛事。此次展览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众多媒体纷纷对其进行专题报道,让边红举的艺术作品和慈善之举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

更为可贵的是,展览结束后,边红举将所有参展作品全部捐赠给了河南省爱心基金会。这些凝聚着他多年心血的作品,通过拍卖所筹集的资金,都被用于社会救助和爱心活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了温暖和希望 。

这次捐赠展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袁忠学与张书勇的鼎力支持。袁忠学深知边红举的艺术纯粹性,一直致力于为他提供展示的平台,先后为他举办了三期展览。而张书勇也积极推动,最终促成了这次在河南博物院的大型画展 。

除了这次大型捐赠展,边红举还长期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他经常以画作作为筹集资金的方式,助力贫困群体。每一幅画作都承载着他的爱心与关怀,通过义卖等形式,为慈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在日常生活中,边红举待人真诚谦和,毫无艺术家的架子。对于年轻画家,他总是倾囊相授,将自己多年的创作心得和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们。他的专著《边红举小写意花鸟技法》,更是成为了艺术爱好者学习的宝贵资料,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

边红举常常劝勉年轻人:“艺术无捷径,唯有热爱与坚持。”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着年轻一代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不忘初心。他的言传身教,不仅传授了艺术技巧,更传递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随着边红举艺术水准的不断提升,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供不应求,价格也逐渐攀升。曾经困扰他的断炊之忧早已消散,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纯粹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坚守 。

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美术评比中获奖,还远赴美国、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展出,受到了国内外友人和专业收藏家的青睐。他的作品被《中国当代书画家优秀作品集》《世界华人庆奥运名家书画作品集》等数十部画册收录,书法长卷《何平九论六》被河南省档案局收藏,艺术影响力遍及国内外 。艺路长歌,未来可期

如今,边红举已过知天命之年,在艺术的漫漫征途中,他踏出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留下的每一个印记都闪耀着光芒。他身兼数职,在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省名人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多个岗位上,他不仅是艺术的创作者,更是艺术传承与推广的重要力量 。

在个人创作的领域,边红举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和探索精神。他从未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计划奔赴陕北采风,将那里的风土人情、壮丽山川融入到自己的山水作品中,并筹备出书,为艺术界带来新的视觉盛宴。同时,他还大胆尝试人物画的创作,希望通过拓展绘画领域,突破自己的艺术边界,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增添新的色彩 。

边红举常说:“艺术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自由撰稿人,他将自己多年的艺术感悟和思考倾注于文字之中,撰写了《浅谈花鸟画》等文章,系统地梳理了花鸟画的历史脉络与技法分类。从魏晋时期花鸟画独立形态的萌芽,到明清时期的革新与发展,再到 “扬州八怪” 与海上画派的开拓创新,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花鸟画发展的全景图 。

边红举的艺术追求和成就,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张书勇评价他的作品 “立足传统、表现自然、借助水墨传情”,他的山水追摹宋元的雄浑与深远,花鸟承袭八大的简洁与空灵,水墨运用更是 “突破藩篱、落笔古雅”,在山石刻画上密而不乱,充分展现了他 “开今变革” 的追求 。

边红举始终扎根于传统艺术的深厚土壤,却又不被古法所束缚。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热爱融入到写生与创作中,坚守着 “平淡天真” 的艺术最高境界,追求着董其昌所言的 “化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传统艺术的影子,又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传统与现代在他的笔下完美融合 。

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边红举有着自己清醒的认知。他敏锐地察觉到,在当今社会,不少画家在利益的驱使和流行画风的影响下,逐渐背离了传统,盲目追求视觉冲击,却失却了宁静雅致的艺术内涵。他对此深感忧虑,并希望年轻画家们能够静下心来,深入学习传统艺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要走进生活,亲近自然,从中获取灵感,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特色的作品,让传统书画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边红举,这位黄河岸畔的笔墨修行者,他的生活与创作始终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黄河的波澜壮阔滋养了他的山水情怀,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夯实了他的艺术根基。他以笔墨为黄河立传,为中原文化添彩,在 “清石斋” 中,孕育出了一幅幅承载着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的佳作 。

“清石斋” 南窗下的灯光,见证了边红举无数个日夜的潜心创作。如今,那灯光依旧每日亮起,他依然保持着练字作画的习惯。清晨,他漫步在黄河岸边,捕捉着每一个灵感的瞬间;闲暇时,他梳理着自己的心得,为后学者提供帮助;公益活动中,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用艺术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

边红举用自己的一生坚守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有精湛的笔墨技艺,能够绘出山河的壮丽;更要有一颗心怀大爱的心,温暖人间的角落;既要扎根传统,汲取无尽的养分,也要放眼时代,勇于创新与突破 。

黄河奔腾不息,文脉源远流长。边红举,这位从大张村走出的 “古三川郡人”,铭记着姥爷的教诲,以初心为笔,自然为纸,大爱为墨,在尺幅之间书写着对艺术的敬畏与热爱。他的 “清、静、雅、逸” 的边氏画风,正随着他的作品,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

他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艺术追求,成为中原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融合的生动注脚。他激励着更多的人坚守初心,在艺术的道路上潜心修行。相信在未来,边红举的艺术之路必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持久而耀眼的光彩,为中国艺术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阎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