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成巴安高铁的困局,远比想象中复杂

在四川的铁路规划版图上,“成巴安高铁”是一个让无数阆中,仪陇,南部等川东北人民魂牵梦绕的名字。它承载着打通川陕革命老区、

在四川的铁路规划版图上,“成巴安高铁”是一个让无数阆中,仪陇,南部等川东北人民魂牵梦绕的名字。它承载着打通川陕革命老区、构建北向第三通道的宏大梦想。

然而,尽管地方政府多年来持续奔走呼吁,得到的官方回复却始终如一:暂不具备实施条件。

很多人以为是缺钱,或是技术难题。但近期四川省发改委的最新答复,再次揭开了这个项目“卡壳”多年的真正原因。这背后,不单单是资金问题,而是两道来自国家层面的、几乎无法绕开的“红线”。

第一道红线:严格的“反平行”原则

让我们摊开地图看。从四川北上陕西,我们现在有:

西线: 已经通车多年的西成高铁。东线: 正在火热建设的成达万—西渝高铁组合通道。

而规划中的成巴安高铁,恰好就位于这两条大动脉的中间地带。这就触碰到了国家铁路规划的第一道“红线”——严格控制建设既有高铁的平行线路。

根据国家202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1〕27号),明确规定:既有高铁能力利用率不足80%的,原则上不得新建平行线路。

这是一个非常硬性的指标。国家层面的逻辑很清晰:先把已经投入巨资建设的两条主动脉“喂饱”,让运力充分发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成达万-西渝高铁要到2028年左右才能完全建成,要谈论它们的利用率,最早也要到“十五五”末期了。

所以,无论地方多么急切,只要这两条线的客流还没达到饱和,成巴安高铁的“准生证”就很难拿到。

第二道红线:残酷的“客流-标准”匹配

即便未来有一天,北上通道的运力真的饱和了,成巴安高铁就一定能按时速350公里的标准修建吗?

答案是:不一定。

这就涉及到了第二道“红线”:铁路的技术标准必须与预测客流量相匹配。

修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成本是天文数字(成巴安高铁估算总投资高达1216亿元)。国家要求,必须要有足够庞大的客流来支撑其运营,才能批准按此高标准建设。

我们看看成巴安高铁的沿线,除了成都,大多是三台、盐亭、阆中、仪陇、巴中、通江、万源等中小城市和县城。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经济体量,能否支撑起一条350公里的高铁,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客流预测不达标,根据规定,中西部地区路网空白区域的铁路新线,一般采用客货共线的标准,也就是时速160-200公里的快速铁路。

这,或许才是成巴安铁路未来最现实的命运——要么继续等待,要么“降级”建设。

结语: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当然,沿线的市州政府并没有“躺平”。从成立跨省协调机制,到持续向国家汇报争取,再到优化线路方案(如万源与镇巴的线路之争),各方仍在努力,希望能将项目挤进“十五五”规划的盘子。

对于川东北的老百姓来说,高铁梦依然值得期待,但通往梦想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

你认为,是应该继续争取350公里的高标准,还是退而求其次,让铁路先通起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