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1 日在韩国庆州举行,这场时隔二十年重回韩国的多边会议,因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与主要经济体的互动引发广泛关注。本届峰会以 “共建可持续的未来:连接、创新、繁荣” 为主题,聚焦强化互联互通、推动创新等三大优先事项,试图在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凝聚区域合作共识。
作为涵盖 21个经济体的区域合作机制,APEC 的成员构成始终遵循特定原则。根据光明网披露的信息,其成员包括 13 个亚洲经济体、3 个北美洲经济体、2 个南美洲经济体及 3个大洋洲经济体,均以太平洋沿岸经济体为核心特征,且采用 “经济体” 定位而非传统国家概念,这一机制设计为区域经贸合作提供了灵活框架。值得注意的是,APEC 现有 3个观察员机构,均为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的国际组织,并未包含主权国家作为观察员。

关于非成员经济体的参与问题,公开信息显示 APEC 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地域关联性原则,这一原则也构成了其成员扩容的核心标准。尽管部分区域外经济体对加入 APEC 表达过兴趣,但截至目前,APEC 的成员规模仍维持在 21 个,观察员机制也仅向特定区域合作组织开放。南开大学亚太经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指出,这种稳定的成员结构源于 APEC 对 “太平洋共同体” 理念的坚持,确保了合作议题的聚焦性与执行力。
本届峰会的一大焦点是美国代表团的行程安排。据白宫提前发布的行程及韩国外长证实,美国领导人于 10 月 30 日提前离韩返美,未出席 31 日举行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仅委派代表留守参会。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安排与美国当前贸易政策取向及区域战略侧重相关,其对多边合作框架的关注度变化已在 APEC 内部引发讨论。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特别强调,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际,APEC 作为合作纽带的作用愈发重要,呼吁成员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秩序。

美国领导人缺席期间,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四国领导人的互动引发媒体关注,四方在会场外的合影被解读为区域盟友间协调立场的信号。从合作基础来看,这四个经济体均为亚太区域经贸一体化的重要参与者,其中三个长期参与跨太平洋的经济合作机制,新加坡则凭借东南亚枢纽优势成为多方合作的桥梁。新加坡《联合早报》观察到,即便在主要大国互动趋缓的背景下,中小经济体仍在通过 APEC 平台强化务实合作,这种合作韧性正是 APEC 成立 36 年来的核心价值所在。
这种自发的合作协调,与本届峰会推动的务实议题形成呼应。据韩联社报道,峰会专门设置 “走向更加紧密相连、更具韧性的世界” 讨论环节,聚焦贸易投资合作深化路径,同时针对人工智能治理、人口老龄化等新挑战展开磋商。韩国作为东道主提出的 “AI 伦理庆州倡议”,试图建立亚太首个跨境算法合规认证机制,已有多个经济体表达参与意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钟飞腾指出,这些议题的推进显示,即便存在大国政策分歧,APEC 仍能依托 30 多年的合作基础维持议题推进力。

当前,APEC 成员经济体 GDP 总和占全球 60% 以上,贸易额占比超 50%,这一合作平台的稳定性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尽管美国对联合宣言中 “自由贸易原则” 的措辞提出异议,可能导致《庆州宣言》无法按计划发表,东道主韩国已准备以主席声明形式总结会议共识。这种应对机制的灵活性,恰是 APEC 在分歧中维持合作的典型表现,也印证了刘晨阳教授关于 “APEC 具备对冲外部冲击韧性” 的判断。
随着峰会进入尾声,各方目光开始转向下一届主办安排。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经贸合作机制,APEC 的接力举办已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象征。从 1989 年成立至今,APEC 见证了亚太地区从 19 万亿美元到 56.9 万亿美元的 GDP 增长,平均关税率从 10% 以上降至 5% 以下,这些数据背后,是多边合作对区域繁荣的持续赋能。无论国际格局如何变化,这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诉求,仍是亚太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中关于非成员经济体加入意愿的相关表述,基于公开报道的综合分析,未引用 APEC 官方针对特定国家的正式回应;关于四国领导人互动的解读,仅为媒体公开信息的客观陈述,不代表对其政策协调性质的确定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