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桂平成为市(县级市)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是,人们对于桂平的市区认识,基本还停留在两江夹角(黔江和郁江)的位置。
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桂平城区的发展就跨不了江?因为别看已经修建有南北江大桥,并且跨南江已经有两座半(加上快通车的沙岗大桥),两江对岸也有了一定的规模的发展,可是明显能感受到,其实重心和重点,还是在两江夹角的位置。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发展格局,抛去其它因素,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因为缺少桥的通连!因为桂平的地理特点,就是“三江六岸”布局,想要把这“三江六岸”有效通连,形成合力一起发展,只有桥能实现!

一旦在节点地方建桥,那么桂平的交通发展就能形成环线,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人口,交流等内循环,促进桂平发展!
要是具体来说,就是以桂平城区为中心,进行交通环线建设。桂平需要建的桥有很多,按照轻重缓急,其中,石咀过江到南木的这一条桥,是实现桂平第一个外环线的重要节点。
这座桥暂且命名为“石南浔江大桥”。它不但可以减轻桂平城区的交通压力,同时还能让东区和北区的往来变得紧密!
如果这条桥能建设通车,那么桂平将会多一个交通枢纽,那就是石咀镇!
说起来简单,但是建设“石南浔江大桥”并非易事。
抛弃有没有钱建这点来说,浔江作为桂平境内最宽阔的江流之一,水文条件复杂,汛期水流湍急,对桥梁的选址、设计和施工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此外,跨江建桥还需兼顾生态保护,避免对沿岸农田、村落及航运造成干扰。因此,这座桥的规划必须科学审慎,既要考虑当下的交通需求,也要为未来城市扩张预留空间。
而从经济角度来看,“石南浔江大桥”的建成将彻底改变桂平的发展格局。石咀镇作为连接东区和北区的枢纽,其区位优势将迅速凸显。
从古至今,石咀都是作为桂平的一座“卫星”镇而存在,对桂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原本因交通阻隔而发展滞后的沿江村落,可能因桥通路通迎来新的机遇——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乡村旅游资源得以开发,甚至吸引外来投资。
而对桂平城区而言,这座桥将分流过境车辆,缓解主干道的拥堵,让老城区不再“独挑大梁”,城市功能得以向外疏解。
更重要的是,这座桥将成为桂平“三江六岸”协同发展的关键一步。
未来,若能以“石南浔江大桥”为起点,逐步构建起环江交通网络,桂平的城市框架将真正从“夹江而居”迈向“拥江发展”。届时,黔江、郁江、浔江不再是阻隔,而是串联起城市活力的纽带。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突破“思维之桥”。桂平需要更开放的视野,将跨江发展纳入长期规划,并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
毕竟,桥的意义不仅是连通两岸,更是为这座千年古城打开新的可能性。
桂平最需要的是打开城市发展格局!
推动“石南浔江大桥”从蓝图变为现实,不仅需要克服技术和资金的难题,更需凝聚社会共识。
长期以来,桂平的发展重心集中于两江夹角的城区,部分居民对跨江发展的必要性存疑,甚至担心资源分散会削弱老城区的优势。因此,需通过公开听证、规划展示等方式,让民众直观感受到环线交通带来的长远效益——比如缩短通勤时间、均衡区域发展、提升整体城市竞争力。并且听取人们意愿。
与此同时,大桥的规划也应融入更宏大的愿景。例如,桥体设计可结合桂平的人文特色,借鉴西山佛教文化或壮族风情元素,使其成为地标性建筑;桥两岸可预留商业、文旅配套用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避免建成后沦为单纯的交通通道。
此外,智慧交通系统的引入也至关重要,通过实时监测车流量、优化信号灯配时,确保大桥高效运转。
值得一提的是,浔江的生态保护必须贯穿建桥全程。可在桥墩设计中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对水流的扰动;同步建设沿江湿地公园,补偿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若能以这座桥为契机,推动“三江六岸”生态修复工程,桂平或可打造“山水宜居城市”的新名片。
耕地红线也不能跨越,因为北区一带都是良田!
当“石南浔江大桥”真正飞架两岸时,桂平人的生活方式或将悄然改变。北区的居民不必再绕行城区即可直达东区工业园;石咀镇的农户能更快将果蔬运往城区市场;而游客们或许会发现,从前鲜有人知的浔江北岸,正因一座桥的诞生,逐渐显露出它的潜力。
这座桥,终将成为桂平从“江河阻隔”走向“江河赋能”的象征。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