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文章8个字折服光绪,3封痛骂电报气死袁世凯

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文章8个字折服光绪,3封痛骂电报气死袁世凯.......1895年殿试结束后,两位官员正在为一名考生的

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文章8个字折服光绪,3封痛骂电报气死袁世凯.......

1895年殿试结束后,两位官员正在为一名考生的试卷面红耳赤地争吵。

这次殿试,正考官是大学士徐桐,副考官有十名,每位考官推荐一本,正考官提出前三名的顺序,交给光绪皇帝御览。

此时徐桐已经确定好人选,副考官李文田侍郎从薛尚书手中接过了所推荐的试卷,猛然双眼放光:“这篇该点状元,这篇该点状元!”

徐桐立马变了脸色,这张是他淘汰的卷子,他从李侍郎手中拿回试卷,愤然说道:“字写得不好,不应点元。”

李侍郎也气了:“我看这试卷力透纸背,功力很深,起码写了三千本朝卷。”

正考官和副考官就这样为了一个考生的卷子吵了起来,李侍郎寸步不让,徐桐突然说:“这篇莫非是你的同乡康有为的试卷?”

李侍郎这下子更怒了:“这若是康有为的试卷,我愿全家处斩!”

这一年康有为也参加殿试,但李侍郎根本不可能认出康有为的文章,完全是因为心中的不平和主考官杠上了。

其他副考官都在劝架,因为李侍郎的坚持,这份试卷就放在了第三名。

第二天光绪帝临朝,按照顺序看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试卷,都默不作声,一直到看到第三名的卷子,看完一遍,又看了一遍。

他突然抬起头来,询问徐桐:“朕想以第三本点元,可否?”

这句话顿时让徐桐面红耳赤,他只能低头掩饰脸上的尴尬,赔笑说:“任便圣上。”

后来这些考官们才知道,这名考生不是康有为,并非来自南方,而是来自四川,出身寒门,父亲只是一个农夫兼小贩,一路走来无比艰辛。

他的名字叫骆成骧。

人生坎坷

中国有一句俗话:家贫出孝子,茅屋出公卿,火中生莲花,烦恼生菩提,道在苦中求,佛在道中生。

骆成骧的成名就好像这样涅槃的传奇一样。

清同治四年,骆成骧出生在四川资州,家境贫寒,务农的父亲看孩子从小聪慧,不甘心他就这样继续贫苦的生活,他一直在督促年幼的骆成骧学习圣贤之道。

骆成骧带着全家的期待寒窗苦读,9岁这年随父亲来到了成都,就读于锦江书院。

很快,老师们都发现了骆成骧惊人的才华,年纪尚小的骆成骧下笔不凡。四川学政张之洞巡视锦江书院的时候,也注意到了骆成骧的文章,断定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大造化”。

5年之后,年仅14岁的骆成骧应州试,果然考上了第一名。

年纪尚小的骆成骧就中了秀才,还被名儒王闿运收为学生,王闿运担任成都尊经书院山长,骆成骧就跟随着一同入院读书。

师承王闿运让骆成骧进步飞快,可谓脱胎换骨。

骆成骧年纪不大,但他知道他这样的出身,能遇到爱才的王闿运是多么幸运,在尊经书院这样的学校读书,也是他从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但他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实在没有钱供他日常的开支,都是靠书院发的一点“膏火费”生活。

王闿运日常却是省吃俭用,每月还要存一点钱寄回家。书院里面还有一位同学谢泰来,来自四川射洪,家庭也非常贫困,两人很是投机。一次谢泰来和骆成骧玩对联,谢出了上联:至穷无非讨口。讨口是四川话,意思是乞丐要饭。

骆成骧豪气地说:“不死总得出头。”

书院之中有不少富家子弟,但互相之间都很尊重,两位寒门学子的对联也在书院传为美谈。

1893年,四川乡试,骆成骧夺得第三名举人。

1894年甲午恩科会试,骆成骧发挥失常,落第。但骆成骧并不气馁,而是在京师滞留了一年,参加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会试,成为乙未科的贡士,随后参加了殿试。

钦点状元

殿试当天,光绪皇帝亲自策问,当时出了四道题,有关军事、民生、节俭和水利农业的考题。

骆成骧一气呵成,很快写成了文章,这篇文章只有1704个字,批判了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贪污成风,应当厉行节俭,发展水利和农业。

骆成骧还提出,皇帝必须亲政,拥有权力,才能“转祸为福,转败为功”。

更让光绪皇帝触动的,是他策论末尾的八个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这让一直以来犹如孤身作战的光绪帝感到非常感动,他没有实权,受制于慈禧,一直忧愤难安,他需要的正是骆成骧这样的人才。

骆成骧迎合了光绪皇帝不愿意继续做傀儡的想法,他要变法图强,骆成骧的文章说出了他的心声,所以他被钦点为状元。

骆成骧是清朝四川的唯一一个状元。

骆成骧被光绪授予翰林院编修撰,他虽然是状元出身,但一点都不抱残守缺,在戊戌变法之前,骆成骧和康有为、杨锐和刘光第等人关系密切,也很支持变法。

骆成骧极力提倡西学和新学,和杨锐等人创建“蜀学堂”,以一名状元的身份,报名入堂,学习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