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数据早该打脸了:2025 年消费级智能眼镜里,超 70% 的产品因为 “笨重大黑框”,用户每周佩戴不到 3 次 —— 这哪是 “智能穿戴”,明明是 “偶尔宠幸的科技摆件”。
影目 GO3 这次算是精准戳中了痛点:方形、圆形多框型覆盖男女款,镜腿做到了国内最细的 8mm,再加上纯 CNC 五轴精雕的工艺,上手第一感觉是 “这居然是智能眼镜?”—— 没有夸张的凸起,没有扎眼的科技感,配个普通镜片,通勤、约会戴都不违和。更关键的是,他们还计划按季度更框型配色,这思路就对了:智能眼镜先得 “能融入日常”,才谈得上 “高频使用”。
硬件细节里藏着实用主义:IMAR 光学引擎解决了正面漏光的尴尬(以前戴智能眼镜总被人问 “你镜片反光啥呢”),显示位置还调在了视觉舒适区,长时间看也不累;最惊喜的是换电设计 —— 双可拆卸电池,搭紫光展锐 w337 双芯片,低功耗 + 随时换电,终于不用出门揣着充电宝 “续命”,“全天候佩戴” 这事儿才算真落地。

智能眼镜最容易犯的错是 “为了智能而智能”,GO3 反而在 “刚需场景” 下了狠功夫:
跨语言沟通直接开挂:行业首个双向对话实时翻译,语种从 40 + 飙到 260+,准确率 98%,连离线都能翻 9 种 —— 上次带爸妈出国,要是有这玩意儿,就不用对着菜单手舞足蹈了;更绝的是领夹音箱 + AI 拟声,能复刻你的语气情绪播报翻译,不是冷冰冰的机械音,商务谈判、和外国朋友聊天都不尬。
AI 提词终于不反人类:以前用提词器要么手忙脚乱翻页,要么语速对不上;现在要么戒指控制,要么一键 AI 语音跟随,内容自动跟语速走 —— 做直播、开会发言、面试答辩,终于不用记稿子记到头疼了。
唤醒交互够自然:喊 “阿目同学” 就能调设置、问问题,基于大模型的 AI 还能给深度解答,不是只会 “你说啥” 的傻白甜 —— 比如开会时突然想查某个行业数据,不用掏手机,直接问眼镜就行,效率拉满。



智能眼镜行业最大的坑,就是 “硬件强、应用弱”—— 买回去除了听歌、导航,没别的能用。影目这次拉着腾讯、蚂蚁、智谱 AI 搞 “影目世界”,算是把 “生态短板” 补上了:
蚂蚁集团:联手搞定低功耗 RTOS 系统,以后戴眼镜就能直接支付 —— 买咖啡、扫共享单车,不用掏手机解锁、输密码,抬手就付,消费闭环算通了;还会基于 gPass 框架做 AI 服务融合,比如以后刷眼镜就能验证身份,不用带身份证。
腾讯应用宝:影目是首个接入的智能眼镜品牌,直接开放 SDK 给开发者,还砸 2000 万基金孵化原生 AI 应用 —— 以前开发者不愿做智能眼镜应用,一是没平台,二是没激励,现在这俩问题都解决了,以后说不定能有 AR 版微信、短视频,而不是现在的 “阉割版应用”。
智谱 AI:搞了个 “对话精灵”,基于 GLM 大模型能预判需求 —— 比如开会时老板突然问 “去年同期销售额”,它会主动检索数据实时给提示;面试时 HR 问专业问题,也能帮你梳理思路,不是等你问才回应,从 “被动工具” 变成 “主动助手”,这才是 AI 该有的样子。
还有个有意思的社交功能:AR 社交名片。戴眼镜能识别对方姓名、公司、过往聊天记录,信息本地保存不泄露隐私 —— 我这种脸盲症,每次行业会议都怕认错人,有这玩意儿,下次见客户就能直接 “哦!您是 XX 公司的李总,上次聊的合作方案我记着呢”,再也不用尴尬地问 “您贵姓” 了;未来还会跟陌陌搞 AI 情绪识别,能看出对方对你有没有好感 —— 社恐找对象,终于有 “辅助工具” 了?
2000 + 线下门店:终于能 “试了再买”线上买智能眼镜,最大的问题是 “参数看着美,戴起来丑”“不知道重量合不合适”。影目这次联手 LOHO、依视路陆逊梯卡、亚洲眼镜,开 2000 + 线下店,还能配镜片 —— 体验、购买、配镜一站式搞定,不用再 “线上看参数,线下没处试”。11 月深圳 INNO 100 先开,12 月成都、深圳、无锡、洛阳还要搞快闪店,想试试的可以去摸真机,比光看测评靠谱多了。

2025 年中国 AI/AR 眼镜出货量要达 90 万台,千亿市场就在眼前,但以前的产品总在 “炫技”,忘了 “用户要什么”。影目 GO3 的思路其实很简单:先让眼镜 “好看、好戴、好用”,再拉着巨头补生态、铺渠道,形成 “产品 + 生态 + 渠道” 的闭环。
CEO 杨龙昇说 “让 AI 融入日常,在自然佩戴中感受科技”,这话不空洞 —— 科技产品最终要服务于生活,而不是让用户去适应科技。现在看来,影目这步棋走对了:先解决 “用户愿意戴、愿意用” 的问题,再推动行业从 “功能设备” 变成 “时尚生活方式”。
要是后续应用能跟上,线下体验能落地,说不定智能眼镜真能像当年的智能手机一样,从 “小众玩具” 变成 “人人都用的刚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