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年入15.7亿,给员工发1个亿!这家“软件界华为”为何坚决不上市

在中国软件行业,有一家公司像个“异类”。当别的公司都在拼命融资、冲击上市时,它却把“永不上市,利润共享”八个大字,直接贴

在中国软件行业,有一家公司像个“异类”。当别的公司都在拼命融资、冲击上市时,它却把“永不上市,利润共享”八个大字,直接贴在办公室的墙上。

它叫帆软。说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它在商业智能(BI)软件这个细分领域,已经连续八年做到中国市场第一,是个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2024年,它年收入做到了15.7亿元人民币,硬是靠着一套看起来“反常识”的打法,活成了业界的一道独特风景。

更让人惊讶的是它的“散财”艺术。赚了钱,创始人不想着自己揣兜里,而是大方地跟员工一起分。

2022年,公司利润1个多亿,他们竟然拿出8000多万来发年终奖,因为钱不够,CEO陈炎甚至自掏腰包,结果自己那年只拿了10万元年终奖。

算下来,这些年他们分给员工的“共利金”,早已超过1个亿。这家被称作“软件界华为”的公司,到底凭什么这么“横”?

它背后的两位关键人物——薛爱华和陈炎,又是如何把公司打造成程序员们向往的“桃花源”的?今天,我们就来聊透这个故事。

No.01从居民楼“黑网吧”到绝处逢生

故事的开头,完全没有高大上的剧本。

薛爱华,197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他是典型的理工科技术男,在南京大学读计算机专业时,就显露出对技术的痴迷和天赋。

大学毕业后,他按部就班地进入了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但朝九晚五的生活,无法安放他内心想要创造点什么的冲动。

2006年,27岁的薛爱华决定自己干。他成了那个在南京大学小百合BBS上发布“英雄帖”的人,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这个帖子,吸引来了当时正在南京大学软件学院读研的陈炎。

陈炎,1982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大别山地区。他身上有着湖北人特有的那股聪明和韧劲儿。本科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经济学时,他就觉得光懂经济不够,未来是计算机的世界,于是又辅修了计算机。

后来考到南京大学读软件工程研究生,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编程水平不错,但跟顶尖高手比还有差距,如果按部就班去打工,可能很难出头。

所以,当看到薛爱华的帖子时,陈炎心动了。“当时就想干点兼职,也没想太远,‘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啥负担。”陈炎后来回忆道。

就这样,一个有点技术的“带头大哥”薛爱华,和一个懂点经济和编程的“迷茫研究生”陈炎,带着凑来的3万块钱,在南京大学附近的居民楼里,搭起了草台班子。

他们给公司起名“帆软”,寓意“扬帆起航的软件公司”。当时的办公条件,用陈炎的话说,“屋里特别暗,像在黑网吧里工作”。

白天他们出去跑客户,晚上回来写代码。几个年轻人,挤在居民房里,怀揣着用软件改变世界的梦想,虽然艰苦,但内耗极少,每天都干得挺开心。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重拳。他们辛辛苦苦给客户做了项目,却因为没签正规合同,忙活了半年只拿到1万块钱。

到了2008年,公司账上最困难的时候,只剩下可怜的2900元。但绝处逢生,是创业公司的常态。

他们的第一款产品FineReport,专注解决中国企业里那种特别复杂的报表展示和填报问题,正好击中了一个市场痛点。

慢慢地,他们迎来了第一批客户:方正春元、许继电气、江苏省电信研究院……正是这些早期客户的信任和真金白银,让这个草台班子活了下来。

到2010年,帆软的年营收做到了400万元,终于从居民楼搬进了正经的办公楼。

No.02“抠门”CEO的算盘

公司慢慢走上正轨,但创始团队的脑子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办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他们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衡量标准:“回到大四,我愿不愿意给这家公司投简历?”这个简单的想法,成了帆软企业文化的基石。

2013年底,他们做了一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决定:把公司总部从高校云集的南京,搬到了隔壁的无锡。

为啥?不是因为无锡给了多少政策优惠,而是一个极其现实的原因:房价。

陈炎算过一笔很实在的账:“在南京,一个普通员工一个月的工资,可能买不起一平米房子。但在无锡,我们能让他工作三四年就攒够首付。这是一种尊严。”

你看,这就是帆软逻辑的起点。它不追求在北上广深的光鲜亮丽,而是扎扎实实地考虑员工的生计。他们觉得,只有员工安居了,才能乐业,组织才能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这个决定,让帆软在无锡成了“丈母娘们最满意的公司”之一。一个程序员,靠自己的工资,能在几年内在一个宜居城市安家落户,这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比任何画大饼都来得有力。

而这种“抠门”和务实,也体现在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作为公司CEO,陈炎出差常常住汉庭酒店,见客户能坐地铁就不打车,开会也得跟员工一样预约会议室。

公司里除了财务有独立办公室(出于安全要求),所有人都是开放式工位,包括薛爱华和陈炎本人。

他们不是在作秀,而是真心觉得,钱要花在刀刃上。而他们认定的“刀刃”,一是产品,二是员工。

No.03共利金与同事吧

如果说让员工买得起房是帆软的“物质基础”,那么其独特的“共利金”制度和“同事吧”文化,就是凝聚人心的“上层建筑”。

先看共利金,即事先约定,按劳分钱。帆软的几位创始人很欣赏华为的“获取分享制”,他们搞了一套自己的“共利金”制度。

简单说,就是每年从利润里拿出一大块,分给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这套制度的核心是“事先约定,按劳分配”。

比如,销售拿下某个难啃的订单能拿多少奖金,研发攻克某个技术难题有什么奖励,很多都是明码标价,清清楚楚。

员工能实时看到是谁接手了“硬骨头”,又是谁最终完成了任务。内部公平竞争,只用业绩说话。

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大家不是为了讨好老板,而是为了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因为价值直接和收入挂钩。

陈炎有句话点透了本质:“创始人拿的钱太多,让所有人帮你打工,事业是做不大的。”在他们看来,钱是能力的证明,也是尊严的体现。

把利润共享出去,不是施舍,而是对创造价值者最基本的尊重。

再观同事吧,即可以匿名“怼”老板的地方。光分钱,可能养出的是“雇佣兵”。帆软还特别强调“自由平等、公开透明”的文化。

在公司里,同事之间互称“同学”。2017年,他们内部开通了“同事吧”,一个允许员工匿名发声的论坛。

在这里,员工可以畅所欲言,骂公司里那些“不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和制度,甚至可以骂定制度的人,包括CEO。

陈炎就经常在“同事吧”里被“怼”。他今年在公司的智数大会上做完演讲,转头就有人在内部论坛批评他“讲得不好”。

当公司提出要做新业务、让技术人员多去拜访业务部门时,也总有同事直接质疑“这有什么用?”。

面对这些声音,陈炎的选择是——做给对方看。“如果你坚信这个东西是对的,没必要拿语言去怼别人,可以用行为、拿事实去影响别人。”

这种平等和透明,让公司内部的信息流动极其高效,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官僚主义和大公司病。

No.04不坑客户是底线

当然,帆软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也焦虑过,走过弯路。

大概在2012年到2015年,全球刮起SaaS(软件即服务)风潮。当时帆软的主营业务还是服务大企业IT部门的传统BI软件,一度被外界视为“上一代传统软件”,这让陈炎非常焦虑。

焦虑之下,他做了一个决定:组织一帮刚毕业的大学生,成立一个新团队,去探索SaaS产品,研发费用公司来兜底。这有点像公司内部的创业孵化。

如今简道云的负责人单兰杰,就是当时被拉进项目的毕业生之一。为了找需求,他们去扫街、扫楼,发现大量小微企业和店铺的数字化程度极低。

于是,他们决定做一个让普通人也能像搭积木一样,快速创建管理应用的零代码工具。这就是后来的“简道云”。

它抓住了与钉钉、企业微信等平台合作的机会,用户量猛增,如今已是国内零代码市场的第一名,成了帆软名副其实的第二增长曲线。

有意思的是,陈炎最初为了让简道云独立成长,还刻意让它和帆软的BI业务保持距离。结果到了2017年,帆软的销售去見客户,

反被客户教育:“你们看看人家简道云,多好用,你们能不能学学?”弄得陈炎是哭笑不得。

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败的教训。

2017年左右,数据挖掘概念很火,陈炎那时“有点飘了”,觉得公司啥都能做,也在核心产品上开发了很多复杂的功能模块。

结果做了一年左右,他果断把项目砍了。为啥?因为他发现,这玩意儿对客户的数据质量和人员要求太高,客户买回去根本用不起来。

“最后不就变成骗客户钱、坑客户了吗?我们不能这么做。”陈炎说。“不坑客户”,这条朴素的底线,让帆软在诱惑面前保持了清醒。

No.05永不上市的背后

现在我们回到最核心的问题:帆软为什么坚决不上市?创始人薛爱华说得非常直白:“B端业务不是能被资本快速点燃的生意,企业的一切评估要从‘价值’展开。

上市容易被资本绑架,分散我们做好产品和服务的精力。我们几个创始人对物质看得很淡,更希望把钱一起分给创造价值的人。”这段话,基本把他们的逻辑说透了。

第一,业务性质决定。to B的软件生意,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需要长期深耕,客户决策链长且理性。它不像互联网to C业务,能靠资本烧钱快速垄断市场。

强行上市,每个季度都要面对华尔街的业绩压力,很可能被迫去做一些短视的行为,比如为了冲营收降低产品标准,或者为了扩张进入不擅长的领域。

第二,创始人的初心。薛爱华、陈炎这帮人,对财富的追求有度。他们更享受的是创造的过程,以及看到员工通过努力过上体面生活的成就感。

自己住什么酒店、坐什么交通工具,他们并不在意。把钱投到产品研发和与员工分享,让他们觉得更值。

第三,极致的风险意识。帆软内部设立了一个“安全储备金”制度。这笔钱存的是银行定期理财,随时能取出来,

目的是保证公司在极端情况下(没有任何收入、不裁员、不降薪)能活12个月。这种“深挖洞、广积粮”的思维,让他们有底气对资本市场说“不”。

不上市,给了帆软一种宝贵的“自由”——可以拒绝短期诱惑,专注于长期价值的自由;可以真正把“员工幸福”和“客户成功”写在公司目标里,而不只是嘴上说说的自由。

No.06另一种成功的可能

在当下这个追逐风口、渴望速成的时代,帆软的故事像是一个“慢样本”。它告诉我们,成功并非只有上市套现这一条路。

用产品说话,与员工共利,对客户负责——这些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的商业常识,却被帆软用近乎固执的方式践行着,并最终成为了它最坚固的护城河。

如今,AI大潮袭来,陈炎也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再像过去对待云转型那样被动。他正在带领帆软积极拥抱AI,但底层逻辑没变:

客户要用好BI,最终还是得把数据质量搞好,把业务逻辑理顺,“不可能让AI自动驾驶帮你经营企业”。

每周,都有规模比帆软大得多的企业客户,专门跑到无锡去交流学习。他们想看的,不仅仅是帆软的数据产品,更是这家公司如何用“不上市、利润共享”的朴素信念,走通了一条独特而坚实的成长之路。

这条路,或许正为无数在喧嚣中寻找方向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另一种生长的范本:慢一点,踏实一点,把人当人看,把钱分明白,同样可以活得很好,甚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