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密云区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展示活动成功举办。活动中,三堂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音乐课,分别在小学二年级、六年级及初中课堂上演,以旋律为笔,以情感为墨,勾勒出音乐教育的多样图景与育人魅力。从童真满满的管弦乐欣赏,到和声悠扬的合唱实践,再到意蕴深远的民族音乐探寻,每一课都让音乐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悄然生长。

二年级《狮王进行曲》:童趣解码管弦乐,让“狮王”走进课堂

北京市密云区第六小学的付圣迪老师本节《狮王进行曲》音乐课以“音乐动物园”为主题,紧扣课标要求,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亮点突出:一是教学设计贴合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特点,以森林狂欢节情境导入,通过分段聆听、乐器辨识、肢体模仿等多元活动,将抽象的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转化为具象的狮王出场、出巡、震吼、狂欢场景,有效解决低年级学生“听而不思”的难题;二是注重实践体验,融入角色扮演、创意表演等互动形式,搭配课后合作创编、情感绘画等作业,既落实了乐曲结构理解、主题旋律模唱等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音乐要素与形象关联的教学难点;三是兼顾文化渗透与价值引领,在了解作曲家及《动物狂欢节》组曲的同时,渗透爱护动物的理念,实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的全面提升。
六年级《萤火虫》:和声织就星光,合唱里的温暖约定

“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当六年级学生的歌声轻轻响起,北京市密云区第六小学的李泓乐老师带领学生让《萤火虫》合唱课便成了一片温柔的“星光海洋”。萤火虫AI发光视频,提问“萤火虫发光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说出“温柔、温暖、安静”后,教师引导“用气息托住声音,像萤火虫慢慢飞一样,不要着急”,让学生在共情中找到轻柔的合唱音色。课堂上,孩子们不仅专注于音准与节奏,更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歌词里的温暖:“用歌声传递光亮,就像萤火虫互相照亮。”从最初的略显生涩,到后来的默契配合,当完整的合唱声回荡在教室,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与喜悦。这堂合唱课,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唱歌,更让他们懂得了“合作”的意义——和声之美,在于每个人的声音都被看见、被珍视。
初一《森吉德玛》:聆听草原牧歌,触摸民族音乐的灵魂

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祭丁心老师执教的这节音乐课,以贺绿汀经典管弦乐《森吉德玛》为教学内容,深入践行了梁洪来老师倡导的“接续性教学”理念。课堂上,祭老师巧妙引导学生通过多声部演唱、身体律动和AI技术等多种方式,亲身体验音乐要素对情绪情感的塑造,感受作品从宁静辽阔到欢快热烈的情绪转变。整堂课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既提升了音乐素养,又深刻领略到“洋为中用”的民族音乐智慧,充分展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切实培养音乐素养与文化自信。

密云区研修学院的李营老师指出:本次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展示活动聚焦“学段衔接、素养落地”,三堂精心打磨的公开课跨越小学低段、高段至初中,涵盖管弦乐欣赏、合唱实践、民族音乐探究三大核心领域,既展现了不同学段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也为全体教师搭建了互学互鉴的专业平台。
三堂课,跨越学段,连接童真与成长;三种曲风,融合经典与创新,诠释音乐教育的温度。从二年级孩子模仿狮王的稚嫩身影,到六年级学生合唱时的默契眼神,再到初中生探讨民族音乐时的专注神情,本次活动不仅呈现了精彩的课堂展示,更彰显了音乐教育浸润心灵的美好过程——以乐育人,以美润心,这便是音乐课堂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