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红船论坛丨开国上将萧华之女萧霞:知识是父亲一生的追求

编者按:2025年10月23日,“踏访千年古都 传承文明根脉”高峰论坛在河南省开封市举行。开国上将萧华之女萧霞应邀参加此

编者按:2025年10月23日,“踏访千年古都 传承文明根脉”高峰论坛在河南省开封市举行。开国上将萧华之女萧霞应邀参加此次论坛。本文依据她在论坛的发言整理而成。

红军是一支有文化的队伍

红军长征时,天天在打仗,国民党围追堵截,天上扔炸弹,地下不停地追着红军打。

“红军大多数是穷苦人出身,他们没有文化吧?”面对这样的疑问,萧霞以父母讲述的故事,还原了红军将士独特的学习方式——在长征途中,红军也没有停止文化建设,红军将士没有停止过学习文化。在长征路上,边行军边打仗的过程中,每个红军战士背后都背着一个字,上午学一个字,下午学一个字。这样走在后面的人看着前面的人背在身上的字,一天就能认两个字。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走了一年零五天。这一年零五天时间,一直有一个声势浩大的“移动课堂”。许多红军战士从文盲到认字,从识字到会刷标语,有的甚至口才都变得非常好。所以,毛主席评价长征是“播种机”。因为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一颗闪耀光芒的种子,他们不仅会打仗,也是一支传播文化的部队。他们带着知识与信仰,在走过的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所以,我坚定地回答提出疑问的人:“红军是一支有文化的队伍。”

这份对学习的执着,在萧华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

据萧霞讲述,当年,萧华在江西兴国平川中学读书时,成绩非常好。正当14岁的萧华要升初二的时候,毛主席亲自推荐他到红四军政治部担任青年委员。为了革命事业,他毅然中断学业,从此将“学习”二字深埋心底,在军队中不断锤炼成长。

▲萧华

“我父亲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学习。父亲是在军队这所学校不断学习,在这个大熔炉里不断淬炼自己。在我父亲和母亲心里,学习从来都是难得的机会。但是,他们不停地在打仗,没有机会去上正规学校。”萧霞动情地回忆道。

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取得完胜的第一场战役。虽然只消灭了一千多名敌人,但是这场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决心。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21岁的萧华写了一首诗——

雄师怒气冲霄汉挥戈平型斩板垣长城磅礴军威壮誓扫倭奴山河还

“一个21岁的八路军将领,只读到初中一年级,但他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诗,来抒发平型关大战胜利后军民同心抗敌的决心。”萧霞说。

这正是红军将士在战火中坚持学习、以文化滋养信仰的生动写照。

因陈赓牵线,

萧华与王新兰相识

1937年8月,红一方面军在(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整编,从红军整编为八路军。

就是在这个历史时刻,萧华与后来成为其夫人的王新兰相遇。

“我父亲的相遇相知相爱到后来结婚,都离不开陈赓伯伯,他是我爸爸妈妈的红娘。”萧霞说。接着,她讲述了父母的爱情故事——

就是在三原县的云阳镇,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集中在一起开会整编的时候,一天,陈赓伯伯、宋任穷伯伯、杨得志伯伯和我爸爸在一个窑洞里开会。他们开了一天会,傍晚来到外面散步。在云阳镇的街头,他们看到三四个穿红军服装的小姑娘,在唱歌跳舞。其中有个姑娘长得特别漂亮,歌唱得好、舞也跳得好。陈赓伯伯看到她之后就说:“你这个丫头,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这个姑娘,就是我的妈妈王新兰。我妈妈告诉陈赓伯伯,因为发大水,我们过不了河,就停在这里了。

那时,还不满14岁的王新兰,因为各方面都优秀,被选派到抗大学习。由于大河涨水,她和同学过不了河,就被滞留在三原县云阳镇。

▲王新兰

就是在云阳镇,王新兰第一次见到了后来成为开国上将的萧华。

在云阳镇相遇之前,陈赓就认识王新兰。那次见面后,他把萧华介绍给了王新兰。

萧霞在发言时,回忆了这个美好的故事——

陈赓伯伯问我妈妈说:“新兰,你认识萧华吗?”我妈妈说“不认识”。陈伯伯就介绍说:“萧华可是我们红一方面军非常年轻的、有名的将领。”我爸爸在旁边,脸就红了。因为爸爸第一眼就看中我妈妈了。我妈妈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性格也很活泼。周总理跟我父母也很熟悉,后来总理跟我们说:“你妈妈是八路军里有名的美人。”

在云阳镇相识后,萧华与王新兰相约散步,两人聊家乡、聊经历,感情快速升温。

王新兰的千里追夫路

“我爸爸特别渴望去学习,他打了很多次报告,想到延安去上抗大,去学理论、学文化,学知识。”萧霞说。

1938年5月,中央军委终于批准了萧华去抗大学习的申请。正当他高高兴兴地整理行装,准备去延安的时候,八路军总部来了一封电报。

萧华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延安学习机会,被这封电报中断了。

在分享父母的爱情故事时,萧霞回忆了这封电报的情况——

电报的内容是,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命343旅政委萧华率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去山东、去冀鲁边、去敌人的后方建立一个新的抗日根据地。当时,罗荣桓元帅我父亲的上级领导,当时担任政训部主任。罗伯伯拿着这封电报特别为难,他心想“萧华盼学习盼了这么长时间,好不容易有机会了,行李都准备好了,又让他上前线了”,不知该如何开口。但是,我父亲拿到电报时,只说了一句话。他说:“首长,我什么时候出发?”罗荣桓元帅非常欣慰,因为他觉得,没有白疼这位爱将,他永远是以党的利益,以军队的利益为重。所以,我父亲又一次错过了去延安学习的机会。当时,父亲其实有一点点小私心。当时,我妈妈在抗大学习,他在云阳镇已经彻底爱上了妈妈,就想去延安去看妈妈。但是,这个机会瞬间就没有了。

接受任务后,萧华为了民族解放毅然决然选择了奔赴抗日前线。

出发前,在东进指战员会议上,萧华向将士们剖析了前路的艰难:“我们将要离开主力,到陌生的北方平原开展游击战争,那里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在等待着我们。”

对父亲说到的困难,萧霞是这样解读的——红军将士虽然走过千山万水,但是红军将士多数来自南方,在北方作战的经验很少。因为北方平原居多,山区的作战经验在平原难以施展,敌伪顽还会联手夹击我们。但是,我父亲话锋一转来鼓励将士们:“我们是走过万水千山的红军,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我们一定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这是我们的胜利之本。”于是,在1938年6月,我父亲组建起了一支小小的队伍。这支队伍只有300多人,成员主要是干部精英成员,肩负着到敌后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根据地的重任。7月,父亲率领部队踏上了东进征程。不久,他们到达了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

萧华到八路军总部不久,收到一封毛泽东主席发来的电报。

在电报中,毛主席首先对萧华的工作进行叮嘱,告诉他东进任务繁重,让他“要多谋善断,依靠当地党组织,大力发动群众,重视政权建设”。在电文末尾,特意提及:“请萧华同志在八路军总部稍等几天,王新兰作为挺进纵队的电台台长,随后赶到,随大部队一起行动。”

看着电报,萧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毛主席身为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如此牵挂自己这个年轻指挥员的处对象的事情。萧华在感动的同时,心中不免有几分疑惑:“主席怎么会认识王新兰呢?”

对父亲当初的疑惑,萧霞如是解释道——事情背后的缘由,要从延安的一个故事说起。我妈妈从抗大毕业后,去了延安的电台集训班学习。集训班结束后,经过选拔,她被分配到新华社国际电台工作。国际电台对人员要求极高,除了精通电报业务、具备一定文化知识,还需掌握英语。因为妈妈特别优秀,罗瑞卿总教育长亲自给她写了推荐信。国际电台的工作地点离毛主席住的窑洞很近,傍晚散步时 妈妈总会和几个小伙伴到河边,兴致一来便放声唱歌。一天,妈妈在河边唱信天游的时候,毛主席在叶子龙的陪同下也在散步。主席被河边清亮的歌声吸引,就问:“这是谁在唱歌?声音真好听。”叶子龙笑着回答:“是个小姑娘,叫王新兰,是王维舟的侄女,也是萧华的女朋友。”毛主席闻言,示意妈妈过来。当时,有三四个小姑娘在那里唱歌,她们不知道主席叫谁,就愣在那了。主席就指着我妈妈说:“你,过来过来。”我妈妈就感到奇怪,心想“主席叫我干什么呢”,便好奇地走上前去。“你叫王新兰?”毛主席开口问道。妈妈满脸惊讶:“主席,您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我还知道你叔叔是王维舟,他是我的老朋友,是个好人。”毛主席笑着说,随后又打趣道,“我还知道你是萧华的女朋友呢。”妈妈更是诧异,忍不住心想:“主席怎么什么都知道?”毛主席看出了妈妈的疑惑,笑着问:“小姑娘,你知道萧华在哪吗?他在最前线打鬼子,你担心他吗?”妈妈点点头,轻声说:“我想给他写信,可不知道地址,我们已经分开快一年了。”毛主席打趣道:“那边东洋美女不少,你再不去,他可就被人抢走了。”妈妈自信地说:“才不会呢!”毛主席见状,提议道:“我给萧华发封电报,让他等你几天,你去追他,好不好?”妈妈使劲地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正是这次相遇,让毛主席记住了王新兰这个活泼可爱的姑娘,也知晓了她对萧华的牵挂。于是,便有了那封温暖的电报。

萧华接到电报后,给毛主席回电:“主席,来电敬悉。国难时期,一切以民族和党的利益为重,个人问题无需顾虑。”第二天一早,他便毅然率领部队奔赴山东战场,没有等待王新兰。

毛主席得知后,依旧信守承诺,安排王新兰跟随东进部队前往山东。

▲萧华和王新兰夫妇

就这样,一场跨越千里的“寻夫之旅”就此展开。

从1938年11月21日到1939年11月21日,王新兰跟随东进部队,穿越日寇占领的层层封锁线,多次突破津浦铁路的敌人防线,历经一年辗转,终于在山东与萧华重逢。

见面后,已是部队领导的萧华,保持着严谨的作风,找到当时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符竹庭郑重地说:“符竹庭同志,我得打个报告申请结婚。”符竹庭一听便笑了,打趣道:“打什么报告?主席都批了,你还打报告啊?赶快结婚!”

就这样,在1938年11月21日的夜晚,没有奢华的仪式,没有丰盛的宴席,在烽火连天的山东抗日根据地,萧华与王新兰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这段“千里寻夫”的佳话,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却有着烽火同行的坚定;没有海誓山盟的誓言,却有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行”的默契,相信这段历史,很多山东人都知道。

▲萧霞

萧霞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红军将士的多面群像:他们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也是渴求知识的学习者;是舍生取义的革命者,也是重情重义的有情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学习是奢侈品,爱情是易碎品,但他们却在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既守住了家国大义,又护住了小我的本心。

编辑:王伟鑫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