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洗了个头,怎么就要1.7万?”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小汪,拿着理发店的消费账单,手都在发抖。这则冲上热搜的新闻,让无数网友惊呼“剪的不是头发,是钱包”。当理发从五块钱的民生服务,变成动辄上万的“奢侈品”,背后藏着的不仅是小汪的委屈,更是千万消费者的无奈。
小汪的遭遇并非孤例。宁波一位消费者只是去剪发,就被理发师以“头皮有虫卵”为由,推荐使用30支880元的药水,最终被迫办了6万元套餐;郑州两名女学生本想花38元剪发,结账时却被索要1.2万元,不付钱就不让走,无奈之下向十几个同学借钱才脱身。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勾勒出部分理发店的“宰客套路”:先用“免费体验”“新店优惠”当诱饵,再趁服务中制造恐慌——“你的头皮有问题”“头发不护理就会断”,最后以“已使用高价产品”为由强制消费,一套组合拳下来,消费者往往被绕得晕头转向。

如果说“天价理发”是少数黑店的恶意操作,那普通理发价格的“三级跳”,则让更多人感到压力。十年前,二三十元就能剪个清爽的发型;如今在一线城市,男士普通剪发普遍突破百元,女士造型更是三四百元起步。有网友算过一笔账:月薪三千的打工人,剪一次发的费用相当于一天的饭钱,难怪有人调侃“现在连头发都养不起了”。
理发价格上涨,真的全是商家“趁火打劫”吗?不可否认,成本压力客观存在。北京商业区50平米的理发店,月租金从2019年的2万元涨到2024年的3.5万元,涨幅超70%;经验丰富的理发师月薪也从五六千跃升至一万五以上。但成本上涨绝不是“宰客”的借口,更不是连锁品牌集体涨价的理由。不少商家借着“升级服务”的名义,把店铺装成高端会所,却把心思全用在推销办卡上,真正的理发技术反而成了附属品。

价格失控的背后,是监管的滞后和违法成本的低廉。尽管《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明确要求商家公开收费标准,但很多黑店要么模糊标价,要么在服务中“暗度陈仓”。更令人气愤的是,部分商家被投诉后,往往只是简单退款了事,难以形成有效威慑。就像宁波曾有消费者被诱导消费近70万元,最终也只是以调解方式挽回损失,涉事店铺并未受到重罚。这种“罚酒三杯”式的处理,让黑心商家有恃无恐。
面对乱象,消费者并非只能任人宰割。如果遇到类似情况,首先要保留好消费凭证、沟通记录,第一时间与商家协商;协商无果可拨打12315向消协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若损失重大,还可通过法律诉讼维权。杭州就有一家理发店因收取16岁少年4000元烫发费被举报,最终被市监局依法警告并罚款,给不良商家敲响了警钟。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选择也在推动市场变革。电商平台上,理发器销量2024年激增180%,越来越多人选择在家DIY;而收费5-25元的传统街边理发店,也因平价亲民重新走红。这说明老百姓需要的不是“高端套路”,而是透明、实在的服务。
理发本是民生刚需,不该成为“宰客重灾区”。对于商家而言,靠套路赚来的钱终会砸了招牌;对于监管部门,唯有加大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才能净化行业环境;而对我们每个人,遇到不公及时维权,就是在为规范市场出力。
希望小汪的1.7万元账单,能成为理发行业整改的“催化剂”。让我们不用再为剪发忐忑,不用再为价格纠结,毕竟,清爽的发型背后,更该有清爽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