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的主题是“求而不得”,所以书中的大部分角色都难逃悲剧收场的命运,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往往都会与他们背道而驰。
所以书中那三位主角的故事固然最精彩,但其他配角的故事也同样值得玩味,金庸赋予他们的人设,也是十分出彩的。
就说那“大轮明王”鸠摩智,他就一身顶尖神功,甚至读者是将他与萧峰、萧远山、慕容博视为同一级别的存在,称呼他们为“天龙四绝”。
(鸠摩智剧照)
只是说来遗憾,鸠摩智始终是没能与萧峰来上一场对决,他们之间孰强孰弱,还真是难说,可别说电视剧中鸠摩智与萧峰对掌后口吐鲜血,那不过是魔改情节,原著中并无此段。
也正因为鸠摩智后期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就愈发显得他的退场有些过于草率了。
甚至金庸都没交代他最终的结局是什么,这又是为何?
一、莫名其妙的退场
鸠摩智初登场时就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霸气,他居然敢只身挑战大理天龙寺群僧,尽管他没能直接拿下《六脉神剑剑谱》,但他却掳走了段誉。
后来他意外习得小无相功,又以小无相功催动少林七十二绝技,又前去挑战少林寺群僧。
(鸠摩智、扫地僧剧照)
可以说鸠摩智从来只打高端局,这一战,他与虚竹打得有来有回,至少虚竹一时间也赢不了他,还被他偷袭打伤了,可见大轮明王的实力确实不一般。
可谁能想到,也不知是他在藏经阁被扫地僧那番“武学障”的说法忽悠瘸了,还是他强练武功带来的副作用,他在西夏驸马大选,与慕容复交手时居然走火入魔,被打入枯井。
接着在那枯井中,他狂性大发,王语嫣在慌乱之中咬住他的曲池穴,恰好段誉的北冥之力发作,他的内力便如潮水般涌入段誉体内,他也沦为废人一个。
所以当鸠摩智醒来之后,他会做什么?
通常来说,反派被废了武功之后,往往还要无能狂怒一番,所以鸠摩智此时的反应就显得格外反常了。
书中只道:“鸠摩智内力虽失,心思仍十分缜密,识见当然亦卓超不凡如昔,但听得段誉细细的呼吸之声,显是在竭力抑制,已猜知他用意,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段公子,我错学少林七十二绝技,走火入魔,凶险万状,若不是你吸去我的内力,老衲已然发狂而死。此刻老衲武功虽失,性命尚在,须得拜谢你的救命之恩才是。’”
(段誉、鸠摩智剧照)
不是哥们,你这改过自新的态度也来得太快了。
你能相信,一个武痴功力尽失后会是这种态度?
无论如何他出了枯井后,就再没出现过了。
若从武侠的角度来看,只有一种解释,鸠摩智是装的,因为他知道此时的自己已经无力与段誉抗衡了。
当然,除此之外,也可以有另一种不那么“武侠”的解释,即是结合其历史原型来看。
二、鸠摩智的历史原型
鸠摩智的历史原型是谁?答案正是鸠摩罗什。
在《太平广记·卷第八十九 异僧三》中就有提到过他的事迹:“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天竺人也。善经律论,化行于西域……常先自说譬,譬如臭泥中生莲华,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金庸在书中也提到一句:“这一来,鸠摩智大彻大悟,终于真正成了一代高僧,此后广译天竺佛家经论而为藏文,弘扬佛法,度人无数。其后天竺佛教衰微,经律论三藏俱散失湮没,在西藏却仍保全甚多,密教自此大兴,三藏典籍辗转传入中土甚多,其间鸠摩智实有大功。”
所以后来的鸠摩智确实是回吐蕃去了,不过他钻研那些佛经,真的只是为了弘扬佛法吗?
别忘了,当年他选择踢馆的对象,还恰恰都是佛门,无论是大理天龙寺,还是嵩山少林寺,都一样,他想做的,从来都是“天下第一高僧”。
(龙象般若功剧照)
而以他的武学天赋,能从那些佛经中悟出精妙的武功,也绝非难事,如此一来,金庸留他一命,并且对他的结局进行模糊化的处理,就值得玩味了。
莫不是,他是为了让后世武林中出现的一位高手变得更合理?
三、《神雕》中的暗线剧情
其实熟悉金庸作品的人都应该知道,《天龙八部》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哲宗时代,而《神雕侠侣》的故事发生在南宋理宗时代,前后相差百余年,鸠摩智哪怕武功再高,也不可能活到《神雕侠侣》时代。
不过笔者也从没说过鸠摩智是在《神雕侠侣》中登场,笔者的意思是,他的形象与《神雕侠侣》中“提及”的一位前辈高人十分契合。
那人即是“藏边高僧”。
当金轮法王介绍自己那龙象般若功的时候,书中就提到过这么一段设定:“那‘龙象般若掌’共分十三层,第一层功夫十分浅易,纵是下愚之人,只要得到传授,一二年中即能练成。第二层比第一层加深一倍,需时三四年……北宋年间,藏边曾有一位高僧练到了第九层,继续勇猛精进,待练到第十层时,心魔骤起,无法自制,终于狂舞七日七夜,自绝经脉而死。”
(鸠摩智发狂剧照)
若无意外,这为因为强练龙象般若功而死的藏边高僧,就是后来想要卷土重来的鸠摩智。
只是他练功心切,最终功亏一篑,反倒害死了自己,这才符合他在金庸笔下被赋予的那“武痴”人设,像他这种人,是不会轻易放下执念的。
如此一来,金庸当初没交代鸠摩智的结局,就说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