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重复,但总在押韵。
2025年10月,当大多数留学生还在为一纸工签熬更守夜时,两名90后中国学生已经用16张银行卡、20张电话卡,把英国铁路系统“薅”出了14万英镑。故事听起来像黑色喜剧,可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你会发现它不过是“制度—套利—惩罚”三角循环里最新的一小节韵脚。

英国铁路自2016年起全面推行“Delay Repay”:列车只要晚点15分钟,乘客即可获赔25%单程票价;60分钟以上,全额赔付。规则简单、门槛极低,且“无需举证”,乘客只需在28天内上网填写车次与延误时长,赔款就能原路退回。
问题出在退票机制——英国法律允许旅客在发车前任意退票,只扣少量手续费;而铁路公司后台并未把“已退票”与“已索赔”实时挂钩。于是,一张票可以先用后退,再拿去索赔,上演“一鱼两吃”。

刘与李都是金融数学专业,他们算过三笔账:
1. 成本账:16个分身+20张电话卡,总成本不到3000镑;
2. 概率账:CrossCountry Trains线路年延误率28%,晚15分钟以上占比11%,只要每天押注40班次,数学期望为正;
3. 法律账:英国对此类小额欺诈历来“民不举、官不究”,即便败露,刑期中位数14个月,量刑弹性大。
当期望值>0,资本会无视道德;当套利被算成夏普比率,人性便让位于模型。
三、1831年的旧剧本,2021年的新片场把时间拨回190年前,英国议会通过《铁路监管法》,初衷是防止私营公司把火车开成“圈钱马车”。彼时套利者是铁路老板——虚报里程、私卖站票、刻意压速以领取政府补贴。
190年后,套利方变成乘客,工具从“火车头”换成“Python脚本”,但本质仍是“利用信息缺口截取租金”。制度裂缝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位置:当年在路基上,今天在数据库里。
四、14万英镑的代价,谁最疼?表面看,损失方是铁路公司。
实际上,英国铁路每年发放延误赔偿8.7亿英镑,其中约3%涉嫌重复或虚假索赔。14万只占0.016%,对财务报表“连毛孔都算不上”。真正疼的是制度的信用——当“延误即赔钱”被玩成“晚点彩票”,后续只有两条路:
1. 提高审核门槛,把举证成本转嫁给普通乘客;
2. 引入实名制+区块链票据,系统改造成本最终计入票价。
无论哪条,最终埋单的都是每天赶火车上下班的普通人。历史再次押韵:投机者的狂欢,往往以守规者的通胀收场。

庭审实录里,刘说“我很后悔,想回家看父母”;李说“我本想赚完学费就收手”。法官轻叹:动机再可怜,也改不了“Conspiracy to commit fraud”的定性。
经济学家贝克尔早就断言:犯罪是理性选择,当“预期收益>被抓概率×惩罚折现”,犯罪就会发生。英国铁路警察2024年共查处同类案件37起,平均案值9万英镑,而实际罚金仅相当于非法所得的0.7倍。
换言之,模型依旧有效,只是刘、李运气不好,撞上了小概率的“右侧尾部风险”。
六、尾声:留给后来者的三条启示1. 制度设计者——别再让“退票”与“索赔”活在两个孤岛,数据不实时对齐,就是给人送钱;
2. 海外留学生——别把国内“薅羊毛”惯性搬到普通法国家,英国法庭对“小额多次”欺诈可合并计算,30个月刑期起步;
3. 普通乘客——下次列车晚点,你仍会去填Delay Repay,但别忘了,那25%赔偿里,可能已悄悄包含了别人套利的隐形成本。
故事结束,裂缝仍在。下一次,当列车晚点,月台广播响起“we are sorry for the delay”,你是否会想起那两个在宿舍电脑前刷新“晚点概率表”的年轻人?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在押韵——押的是人性,也是制度。
参考信息
:《博海拾贝》文摘,2025-10-23,《英国火车延误赔偿制度”Delay Repay”有漏洞》
: FlyAsia,2025-08-06,《在英國搭火車遇上延誤/班次取消?有高達100%退款》
: UKuni,2025-08-21,《英国火车晚点将实行新的赔偿规定》
: European Transport Research Review,2024-02-20,《英国铁路乘客延误赔偿计划规则的同质性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