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重点栏目推出】宝鸡切莫淡忘炎帝

前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宝鸡兴起在海内外颇具影响的“炎帝热”,建成炎帝园、炎帝陵、炎帝祠,主办炎帝节。当年的全球华人

前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宝鸡兴起在海内外颇具影响的“炎帝热”,建成炎帝园、炎帝陵、炎帝祠,主办炎帝节。当年的全球华人祭祀炎帝大典,有中、省、市领导,全球华人代表以及上万名各界民众集聚炎帝陵省亲祭祖,并共同构成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的文化板块。笔者从1986 年开始研究炎帝神农氏,随后在新华社、《光明日报》发表新闻和评论;在央视重点栏目播出的《炎帝在宝鸡》专题片,引起广泛关注。2018 年 12 月笔者采访徐启方同志,谈及宝鸡要竖起炎帝、西周这两杆大旗,他非常认同并有两次批示。但是近年来,宝鸡对炎帝历史文化建设似乎稍微有点淡化,为此笔者旧话重提,撰文以求方家。

宝鸡市炎帝节“丙戌年全球华人祭祀炎帝大典”

正标题:炎帝神农氏发祥于宝鸡

炎帝神农氏起源于何处?这是史学界迄今为止仍在讨论的话题。作为史前社会的一个部落集团首领,一个时代象征的伟大圣祖,其年代过于久远,文化形态本身就十分朦胧。要辨清这一“千古之谜”,需从典籍、考古、生态、地理、气候、民俗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先看历史典籍。《国语・晋语》云:“炎帝以姜水成。”(韦昭注:“成,谓所生长以成功也。”)《说文解字》:“姜,神农氏居姜水,以为姓。”《帝王世纪》载炎帝 “长于姜水,因以氏焉。” 北齐《刘子新论》:“炎帝神农氏…… 育于姜水。” 唐人司马贞《三皇补记》、宋代刘恕《资治通鉴外纪》,以及明清学者在其论及炎帝神农氏的著作中,皆称其长于姜水。可见,从典籍角度看,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这一点是公认的。

宝鸡市炎帝节“丙戌年全球华人祭祀炎帝大典”

那么,姜水在何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郦道元的说法,似有不明之处:即岐水为流经岐山之水,是渭河北边的一条支流;而姜氏城(即姜城堡)却在渭水之南。流经姜城堡的,当为渭水的另一条支流 —— 清姜河。渭河之北指岐(岐山属宝鸡地区),渭河之南指宝鸡市,说法虽有分歧,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古岐水与古姜水都是现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渭河的支流。

岐水自北原而下,姜水从秦岭而出,两水共入渭河,其南北之距不过百里。作为远古一个大的部落联盟,生存上千年,其活动范围在方圆百里之内应当是合理的。清乾隆三十一年《凤翔府志》(清代姜地属凤翔府)记载更为明确:“姜水,县南,源出煎茶坪,北流经大散关、益门镇、姜氏城,至石家营入渭,俗名清姜河。”

按清姜河发源于秦岭北麓,全长 43 公里,流域面积 219 平方公里。上游流经区域基底为石岩,且有浓密植被,其水清澈甘冽;现今最大流量为 5.5m³/s,平均流速为 5.5m/s。其下游经渭河二、三、四、五级阶地,阶地宽阔肥沃,极利于耕耘生息。诚如此,炎帝神农氏发祥于宝鸡境内就有了人文依据。

炎帝神农氏发祥于宝鸡境内,还有大量的考古佐证。

宝鸡境内有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 700 余处,其中宝鸡市境内的遗址最为密集。以北首岭遗址为证:遗址总面积 6 万 m²,分上、中、下三层,对应早、中、晚三期,距今约 7000—5000 年。出土有大型村落遗迹,50 座半地穴式房屋均朝向一个中心广场;另有陶窑 4 座、水沟 2 道、灶坑 2 个、墓葬 451 座;出土生产工具 951 件,其中石器 233 件、骨器 225 件、各种陶器 469 件。按用途分:农具 248 件,占 26.9%;猎具 81 件,占 8.6%;渔具 6 件,占 0.6%;生活用具和制陶用具 617 件,占 64%。这些遗物表明,在 7000—5000 多年前,宝鸡境内原始先民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相当发达。

特别是北首岭遗址中出土了谷物籽实和大量农耕用具,说明远古时代这一地区的先民已率先进入农耕文明。这些出土文物,相继印证了《白虎通》中“神农氏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以及《易・系辞》中 “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的记载。

考古学家邹衡先生在《夏商周考古论文集》中,依据其掌握的资料提出“姜炎文化” 一说,认为以姜城堡为中心的区域,是姜炎文化遗址密集区,其典型代表器物为高领乳状袋足裆鬲。这类器物在渭河流域内目前共出土 166 件,其中宝鸡地区出土 133 件、西安西部出土 4 件、平凉出土 1 件。

以上考古资料可验证,宝鸡是姜炎文化的中心区域,这是炎帝发祥于宝鸡的又一条重要依据。

再追问:为什么宝鸡境内在 7000—5000 多年前会有如此丰厚的文明?换言之,炎帝神农氏部落为何会在这方土地上繁衍壮大?这里有必要考察宝鸡的生态环境。

宝鸡处于关中西部,境内秦岭矗立于南,关陇山脉踞于西,丘陵低山绵延于北,关中平原横贯中部,渭河滔滔东流。

数亿年前的造山运动,使秦岭跳跃式上升,阻拦了寒冷气流的南侵,成为中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岭北形成渭河谷地,渭水带来的泥沙堆积成渭河平原;河北是地势平坦、层次分明的黄土台原;北部地区属鄂尔多斯台地南缘。数亿年前的沧桑变迁,造就了宝鸡山、川、塬俱备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宜牧、宜农、宜渔之地。

大约距今数十万年之前,这里就形成了由风沙堆积而成的黄土带。这里的黄土具有良好的成土质地,团粒细微、组织疏松,实乃原始先民使用简陋农具耕耘收获的沃土。朱显谟先生在《有关黄河中上游土壤侵蚀区划问题》一文中说,从关中的土壤剖面看,有些地方的腐殖质层竟在 2 米以上。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其《河山集》中也提到,古代关中西部 “幽隍邃邃,林障秀阻”,到处是森林草地、碧潭流水。茂密的树林、丰富的水草,使关中(包括宝鸡)拥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和水中生物。由此可见,远古时代的宝鸡,自然环境极利于耕种渔猎,这既是宝鸡原始先民密集的原因,也是炎帝神农氏发祥于宝鸡的又一个依据。

另外,《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灵公三年,在吴山之阳设畴祭祀炎帝。吴山指今宝鸡市北部,“畴” 是秦汉时祭祀天、地、神灵所划定的专门地域。这是史书记载的最早一次祭祀炎帝的活动。宝鸡市南的天台山,至少在唐代就有庙宇祭祀炎帝。地方史志记载,天台山十里长山,庙宇相连,终年香火不断。宝鸡至今仍有许多民俗、传说纪念炎帝,认为炎帝生长在宝鸡。

从典籍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等多个角度的研究结果证明,炎帝神农氏及其部落发祥于宝鸡,壮大于宝鸡。

那么,关于炎帝发祥的其他说法,如山西说、河南说、山东说、湖北说、湖南说,又该作何解释呢?

炎帝神农氏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因部落战争(如阪泉之战、蚩尤征战等),其后裔必然向各地迁徙。因其是炎帝后裔,必然树起炎帝的旗号—— 既是对先祖的怀念,也便于生存,更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其后裔的后裔,便可能认为迁徙出来的最初一支的首领就是炎帝。这虽看似有些臆断,但在当时的自然环境和人类寿命条件下,炎帝神农氏绝不可能亲自带领族人走遍那么多地方。不过,关于炎帝后裔的流徙,有学者认为:其中一支应当是顺渭河东下,越潼关进入伊、洛流域,再向华北平原发展;另一支则由汉水流域进入两湖一带,再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征战与迁徙。炎帝部落的征战迁徙史,就是华夏民族融合的文明进步史。

关于炎帝后裔的流徙,本人另有专文论述,此处不再展开。

(原文曾于 1993 年 7 月 22 日《光明日报》摘要发表。)

牟柏苍于西安市皇城西路

修改于 2025 年 11 月 23 日

【作者介绍】

牟柏苍,陕西省岐山县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DV 委员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西安市西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先后任陕西省宝鸡广播电台记者,新华社陕西分社编委、《新华社陕西内参》主编、新华网陕西频道总监等。作者于 20 世纪 80 年代遵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念海先生嘱托,研究炎帝、西周历史。出版上下两卷、46 万字的国家历史文献类文图综合型史学专著《中华文明的早晨 —— 西周史说》并发表诸多炎帝神农氏文论等。

编辑审核: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