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我们描述其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哲学智慧。
战国时期,蔺相如携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既未卑躬屈膝,也未诉诸武力,而是以“璧碎人亡”的决绝与对秦国信誉的精准把握,迫使秦王放弃强夺计划,最终“完璧归赵”。三国时期,当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大开城门,焚香操琴,以“虚虚实实”的外在瓦解了敌军的心理防线。它们共同印证了一个道理:武力的极致是摧毁,而心理的掌握才是治理。

在中国象棋的对弈游戏中,该思想亦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当双方胶着于一隅,最好的方式不是同对方死磕硬夺,而是从全局出发,使对方感受到更大的威胁,令其主动放弃眼前的争夺。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在棋盘游戏上的具体展现。于整盘棋而言,最后胜利的根本,从不在于眼前棋子的争夺,而在于“积势”,当自己的优势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引起质变,便形成不可逆转的胜利之势。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本质上是对“力”与“道”关系的深刻重构。这里的 “不战”,并非否定力量的价值,而是反对将力量等同于暴力。孙子在提出这一观点时,始终强调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因为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简单的拳头大小,而是对局势的掌控、对人心的凝聚、对规则的塑造。春秋时期,齐桓公凭借 “尊王攘夷” 的战略,不费一兵一卒便号令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所依靠的,不仅是齐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更是对当时 “礼崩乐坏” 背景下诸侯心理的精准把握,以“道义”为旗帜,实现了“不战而霸”的目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前提是对人心的洞悉。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无论是在战场中、职场中、商场中,处事的前提是要透视对方的人心。当发现一个人对自己心存加害或卑劣裹挟之心时,首选策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对方意识到利害关系而主动放弃这个想法。而最忌讳的,就是通过向其讨好、谄媚来求取保全,这是很愚蠢的行为和想法。因为如果对方是道德高尚的人,便不会有这样的加害之心了,既然有了这样的加害之心,说明对方是一个非道德的人。面对一个非道德的人,去讨好、谄媚,只能够换来对方的变本加厉。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民主文化下成长的智慧盾牌。当下的社会文化是民主文化为主导的,而民主首先体现在人的思想和文化上,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做民主的人。因而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讲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要攻击算计别人,那样是对自身人格的践踏。而是要自保、自卫,在确保了自身安全之后,即回到发展的正轨。如若我们采用了策略之后而反过来攻击要挟他人,那我们就成为了和对方一样非尊重、非道德的人格低劣的人,这是要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