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企业出海正处于从 "走出去" 到 "走进去" 的关键转型期。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重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机遇性。
本文基于 2025 年前三季度的最新数据,系统分析中国企业出海的整体态势、行业特征、区域布局、模式创新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并对未来 3-5 年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预测。
01宏观趋势:规模稳健增长1.1 增长规模与趋势发展
2025 年中国企业出海呈现"总量稳健、结构优化"的特征。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2025 年 1-8 月,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 7828.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0.8%(以美元计为 1091.5 亿美元,下降 1.7%)。
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考虑到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这一增长态势仍显示出中国企业出海的韧性。

从历史对比来看,2024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 1922 亿美元,同比增长 8.4%,占全球份额的 11.9%,连续 13 年位列全球前三。
2025 年前 8 个月的投资规模已接近 2024 年全年的 57%,预计全年投资规模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一季度投资增长 6.2%,显示年初增长势头良好,但二、三季度增速放缓,反映出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下更加谨慎的投资态度。
在企业数量方面,截至 2025 年 9 月,5427 家 A 股上市公司中有 2890 家披露了境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 53%。这一数据表明,"走出去" 已不再是少数企业的尝试,而是成为中国企业的普遍选择。
同时,2021-2025 年上半年,中国内地企业在海外设立了 35893 家子公司,2025 年上半年新增 2292 家,显示出持续的扩张态势。
从企业类型分布看,大型民营企业是出海的主力军,共有 1731 家;地方国企(419 家)、中小民企(286 家)和央企子公司(218 家)紧随其后。这一格局反映出中国企业出海主体的多元化特征,民营企业凭借灵活性和市场化运作优势在出海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1.2 区域分布与行业集程度
从地理分布看,中国企业出海呈现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2025 年上半年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占比 47.8%)、美国(10.7%)等亚太及欧美地区。从行业分布看,投资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34.1%)、商业服务(21.6%)等领域。
在跨国公司层面
2025 年中国跨国公司 100 大的海外营业收入达到 90687 亿元,同比增长 5.20%;海外资产总额达到 119594 亿元;海外员工总数为 1174708 人。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超过万亿元的海外资产位列榜首,腾讯控股(超过 7800 亿元)、华为投资控股(超过 6900 亿元)分列二、三位。

从区域分布看,出海企业高度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合计达 1411 家,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上海、山东和北京依托总部经济与产业链优势,形成第二梯队。显示出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方面的先发优势。
02行业分布:新兴行业引领出海浪潮电子行业:全球产业链核心地位
电子行业无疑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绝对主力。从总规模和占比两个维度来看,电子行业以超 6000 亿元的规模和 51.56% 的境外收入占比稳居首位,充分显示了中国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这一优势地位的形成并非偶然。中国电子企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提升的技术创新水平,在全球市场占据了重要份额。2025 年上半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行业营收增速领先,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子企业正在从单纯的代工制造向品牌输出、技术输出转型,这种价值链升级为其在国际市场赢得了更高的议价能力和利润空间。
在具体企业层面,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等电子制造龙头企业通过在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地设立生产基地,既规避了贸易壁垒,又贴近了终端市场。同时,华为、小米、OPPO、vivo 等品牌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电动汽车行业:从产品出口到生态出海

电动汽车行业正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增长极。2025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 308.3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 75.2%。比亚迪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上半年海外销量达 55.24 万辆,占比 21.63%,6 月销量更是达到 9 万辆,占比提升至 23.5%。
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出海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比亚迪已进入全球 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泰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厂均已竣工投产,在巴西和匈牙利的生产基地也将陆续投产。这种 "产品出口 + 海外建厂 + 技术授权"*的综合模式,不仅规避了贸易壁垒,还通过本地化生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正在推动全产业链出海。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建设的电池工厂总产能超过 300GWh,不仅服务于自身的整车业务,还为欧洲本土车企提供电池解决方案。这种生态化出海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格局。

2025 年慕尼黑车展成为中国车企的 "主场",比亚迪、小鹏、零跑等企业携最新技术和产品亮相。小鹏与奥地利麦格纳合作,实现了欧洲设计、中国技术、本地生产的模式创新;零跑 B10 在欧洲上市,起售价仅 2.99 万欧元,极具竞争力。
游戏行业:从试水到主战场转变

游戏行业的出海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2025 年 5 月,中国自研游戏海外收入达到 15.77 亿美元,同比增长近 7%;7 月虽然国内游戏市场规模仅微增 4.62%,但出海爆款如《Kingshot》《三角洲行动》《无尽冬日》却在全球收入榜上频频登顶。
更重要的是,中国游戏企业的出海战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些产品不再是 "先国内、再出海" 的试水模式,而是 **"全球同步上线"**—— 海外不再是备胎,而是主战场。这种战略转变反映出中国游戏企业对自身产品质量和全球市场竞争力的信心。
从全年预测来看,2025 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的海外收入预计将突破 200 亿美元大关,达到 203.45 亿美元,同比增长 9.64%。腾讯、网易等头部企业凭借全球化运营能力和本地化水平的提升,在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的突破愈发显著。

游戏出海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恋与深空》上线两年全球累计收入突破 50 亿人民币,累计用户超过 7000 万,叠纸公司四度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随着全球女性消费市场崛起、情绪价值消费需求爆发,女性向游戏正成为游戏出海的新 "增长极"。
跨境电商:从平台到生态的升级

跨境电商行业在 2025 年呈现出模式创新加速的特征。Temu 正在边缘化全托管模式,将重心转移至半托管业务;SHEIN 持续加码平台业务,通过 "代运营赋能 + 自主运营 + 半托管" 的多维模式深化竞争壁垒;TikTok Shop 在自运营(POP)和全托管的基础上推出品牌托管模式,构建品牌长期竞争力。
这种模式创新反映出跨境电商行业正在从简单的商品贸易向深度服务转型。截至 2025 年 9 月,中国 "丝路电商" 伙伴国数量已增至 36 个,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AI 技术正在成为跨境出海的关键引擎,头部企业的 AI 应用已从试水阶段进入全面规模化部署期。
跨境电商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规模增长上,更体现在品牌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上。入选 "2025 产品创新出海品牌五十强" 的企业中,近 90% 拥有首发原创产品,超过 30% 成功开创全新消费场景与品类,逾 60% 荣膺产品类国际大奖
03 目的市场:多元化布局应对地缘风险
2025 年 1-7 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 5969.98 亿美元,已显著领先于欧盟和美国,反映出东南亚在中国对外贸易格局中的中心地位。从东盟内部来看,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位居前四,是双边经贸往来的核心支撑。
东南亚市场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约 6.9 亿)和年轻的人口结构,更在于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战略价值。作为中国 + 1 供应链转移的核心承接地,越南、泰国、印尼凭借劳动力红利和贸易协定网络(如 RCEP)吸引外资激增。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过去主要是 "世界工厂" 的延伸,现在则更多地承担起 "区域总部"*的功能,负责整个东南亚市场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这种转变反映出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的深度参与和战略升级。
3.2:中东:能源转型带来的新机遇中东市场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蓝海。普华永道 2025 年 4-5 月对 136 家在中东地区开展业务的中资企业调研显示,近九成中资企业投资者正计划进入或继续深耕中东市场,沙特和阿联酋是最热门的投资目的地,分别有 84% 和 79% 的受访企业在此经营
中国企业在中东的投资呈现出技术密集型特征。除了传统的能源装备制造,中国企业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快速增长。这种投资结构的变化反映出中东市场正在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
3.3 拉美:制造业转移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
拉美市场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2025 年 1-3 月,中国对拉美全行业直接投资为 2.7 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为 146.8 亿美元,完成营业额 59.9 亿美元。
拉美市场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巴西工厂竣工投产标志着长城汽车开创了 "生态出海" 的全新模式,实现了研、产、供、销、服的全面出海。通过在墨西哥、巴西等地设厂,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当地的成本优势和贸易协定,规避对美贸易壁垒。
二:是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拉美地区 2025 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整体销量达 3430 万台,在销量排名前五的品牌中,中国品牌小米、联想旗下摩托罗拉、荣耀和传音占据四席。这反映出中国品牌在拉美市场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中国企业在拉美的投资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巴西和墨西哥是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两国合计占中国对拉美贸易的四成以上。同时,中国企业正在从单纯的贸易往来向投资建厂、技术合作、品牌建设等多元化方式转变。
3.4 欧洲:从贸易伙伴到战略竞争对手的角色转变
欧洲市场对中国企业而言具有双重属性—— 既是重要的消费市场,也是激烈竞争的战场。2025 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额为 3202 亿美元,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欧洲仍是中国最重要的高端成熟市场之一。
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布局呈现出几个特点:
一是本土化生产加速。2025 年已有 5 家中国车企宣布在欧洲建厂,总投资超 200 亿欧元,包括比亚迪在匈牙利、长城在葡萄牙、宁德时代在德国等地的生产基地。这种本土化生产不仅可以规避关税壁垒,还能更好地满足欧洲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技术标准的竞争。欧盟出台的《净零工业法案》要求到 2030 年本土净零技术制造能力需满足年度部署需求的 40%,光伏组件到 2026 年需实现 30% 本土化。这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本地化要求。
三是品牌认知的提升。在 IFA 2025 展会上,700 家中国企业参展,TCL、美的、创维等家电巨头携带最新智能化技术和场景化产品高调亮相。TCL 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 13.3%,其中 65 英寸及以上和 Mini LED 产品的出货增幅分别达到 29.6% 和 91%,在法国、波兰等市场排名前二。
欧洲市场的挑战在于其严格的法规环境、复杂的文化差异以及日益激烈的本土竞争。中国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本地化运营等方面持续投入,才能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
04从产品出口到生态出海的战略升级中国企业出海战略正在发生范式转移,从 1.0 版本的 "产品出口" 和 "单点建厂",迈向 2.0 版本的 "系统化、生态化、智能化" 出海。
这种转变的核心特征包括:

一:是从单一产品到全产业链。企业不再满足于出口单一产品,而是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例如,上汽通用五菱通过 "本地化生产 + 供应链出海 + 技术标准输出" 三位一体全球化模式,构建覆盖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全价值链的海外业务体系。
二:是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中国企业正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转变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例如,在新能源领域,企业不仅出口光伏组件、风机等产品,还提供包括设计、安装、运维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
三:是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出海成为新趋势。中国交建等基建企业在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时,往往带动中国的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全链条输出。

四:是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中国企业正在从输出产品、资本向输出技术标准、商业模式、文化价值转变。TikTok 成为迄今为止最快达到 10 亿 MAU 的社交媒体产品,阿里云已在全球构建 29 个公共云 region、覆盖 70 多国,泡泡玛特等品牌凭借 IP 与情绪价值进入全球年轻人消费场景。
05出海易总结
出海本地化不再是简单的 "入乡随俗",而是成为企业出海的核心战略。成功的本地化策略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布局:
产品本地化不仅涉及语言翻译和外观调整,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当地用户需求。例如,滴滴在拉美推出网约摩托车服务,在城市交通拥堵的拉美地区掀起 "用滴滴打摩的" 的风潮。
运营本地化强调 "全球化就是本地化" 的理念。企业需要建立本地运营团队,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环境,实现从 "走出去" 到 "融进去" 的转变。例如,中国游戏企业在海外市场建立本地化运营团队,负责市场推广、用户服务、内容更新等工作。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特点,制定长期的全球化战略,明确目标市场、出海模式、发展路径等关键问题。特别是要避免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己的出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