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个关于叫深濑昌久的男人的故事。
每天清晨,4 楼窗边总有个固定身影 —— 深濑昌久举着长焦镜头,对准楼下上班的妻子洋子,这一拍就是 3 年。一千多张照片里,她打扮精致时的明艳、调皮吐舌的灵动、情绪暴躁的鬼脸、眉头紧锁的狐疑,都被细细定格在底片里。

当这些照片组成《窗外》系列展出时,看展人无不动容:“这是把对妻子的爱,都藏进了胶片里。” 可没人知道,这份被外界盛赞的 “浪漫”,恰恰是一段走向破裂的婚姻。离婚官司落幕那天,洋子把三大本按日期整齐排列的相册,摞在区役所的台阶上,雨水泡翘了相册边角,也泡碎了外人臆想的美好。
多年后,深濑昌久意外摔落成植物人,摄影生涯戛然而止,名声却一飞冲天。评论家赞叹他的照片 “颗粒感十足、色调阴暗,重氛围而非技术”,著名摄影师荒木经惟更是感慨:“他教会了我,摄影也是一种叹息。” 可当画廊展出他的老照片时,保安却逮到了戴着渔夫帽的洋子 —— 她正拿着马克笔,在自己的每张照片上,重重打上红叉。

这段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世人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我们总爱凭着片段表象,臆想他人的生活,却忘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看展人看到的是 “浪漫”,当事人承受的是婚姻的裂痕;评论家解读的是 “艺术高度”,前妻铭记的是真实的纠葛。外人的评判永远是片面的,唯有当事人,才懂其中的甘苦。
深濑昌久的故事,也藏着另一个深刻启示: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热爱,往往是 “孤独的热爱”,无人能陪,唯有 “慎独” 方能坚守。
“慎独” 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君子慎其独也”,核心是在无人监督、无人喝彩、独处自处的时刻,仍能坚守内心的准则、热爱与底线,不随波逐流、不敷衍应付、不自我放纵。

很多人误解 “热爱” 是轰轰烈烈的追捧,却不知真正的热爱,是在无人看见、无人理解时,依然能沉下心坚持。这份不被外界干扰的坚守,正是 “慎独” 的核心。
就像精益改善中,真正能让企业持续进步的,从来不是一时的跟风模仿,而是在一次次的孤独和落寞中的深耕。
深濑昌久的故事落幕了,却留给我们两个值得一生践行的道理:
一是不臆断他人,尊重 “冷暖自知”。无论是看待他人的生活、工作,还是评价一个企业的发展,都少些想当然的评判,多些换位思考的理解。
二是坚守 “孤独的热爱”,践行 “慎独” 之道。想要有所作为,必先热爱;而真正的热爱,必然需要 “慎独” 的加持 —— 在无人陪伴时不放弃,在无人理解时不妥协,在诱惑丛生时不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