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84 年前海明威夫妇访粤 醉心 “中国伏特加” 预见抗战走向

1941 年春日,中国抗战正处最艰难的相持阶段。美国文坛泰斗海明威,携新婚妻子、有 “世界最伟大战地记者” 之称的玛莎・

1941 年春日,中国抗战正处最艰难的相持阶段。美国文坛泰斗海明威,携新婚妻子、有 “世界最伟大战地记者” 之称的玛莎・盖尔霍恩,以《午报》特派记者身份踏上中国土地。这场始于蜜月的旅程,最终成为他们见证中国抗战真相、留下深刻历史印记的特殊经历。

夫妇二人从香港启程,冒险穿越日军封锁线,将粤北韶关作为访问中国内地的首站 —— 这里是当时距离香港最近的抗日前线,隶属第七战区。抵达当晚,他们入住 “韶关之光” 旅馆,次日便受到特殊礼遇,与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等军政要员会面。余汉谋不仅详细介绍战区驻军部署,还破例同意他们前往战地前线考察,这对外国战地记者而言极为罕见。

在韶关期间,海明威夫妇的足迹遍布多地。他们走进南华禅寺,被寺内 500 尊罗汉、3 尊巨型金菩萨及古老铜钟震撼,身着蓝袍的僧人以热忱姿态迎接他们;李汉魂在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 “斌庐”(曾为军政要员会客议事之地)为他们接风,茉莉花茶与精致粤式甜点,让起初不适应粤北环境的玛莎展露笑颜。

3 月 27 日,在战区官员陪同下,海明威夫妇深入翁源前线。山区初春寒意刺骨,他们夜宿棚屋,仅以草席与卫兵相隔,冻得难以入眠。眼前的景象更让他们动容:士兵们赤着双脚,粗布军装裹着单薄身躯,医疗与生活条件极度简陋,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抗战士气。这段经历,让二人真切感受到中国军民不屈的抗战信念。

前线送别宴上,一款粤北民间蛇酒让海明威一见倾心。这是以米酒为基酒、瓶底泡着小蛇的特色饮品,玛莎戏称其为 “中国的伏特加”。海明威在给友人的信中饶有兴致地描述,称蛇酒可治脱发,离开前还特意进村采购,打算带些赠予美国朋友,顺带买了几串鞭炮,尽显对中国民俗的喜爱。

鲜为人知的是,这场 “蜜月之旅” 背后藏着特殊使命。当时二战局势紧张,未参战的美国密切关注日本在亚洲的动向,《午报》派兼具战地经验与军事知识的海明威访华,正是希望借助他的视角掌握中国抗战实情。起初,海明威因刚购得古巴庄园,本想享受悠闲时光,是玛莎以 “滇缅公路蜜月行” 的提议,才将这位 “不情愿的旅伴” 说服。

在华期间,海明威夫妇的观察远超战场。在香港停留的一个月里,海明威常与黄包车夫、小贩谈笑风生,痴迷中国美食,对 “掏耳朵” 等民俗与鞭炮爱不释手,玛莎直言 “他比我更懂融入这片东方土地”。而在重庆,他们既受到蒋介石的破格接待,也通过秘密安排与周恩来会面。周恩来身着敞领白衬衫、黑裤与凉鞋,用法语与其畅谈,那双明亮含笑的眼睛让玛莎印象深刻,海明威则在信中称赞他 “兼具魅力与智慧,是杰出的外交家”。

此次访华,让海明威对中国抗战形成清晰判断。他在提交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断言 “日本人不可能打败中国”,更大胆预言 “战后共产党人必将接管中国”。这一预见,源于他对国共两党抗战态度的观察,以及对中国军民不屈意志的认知。《海明威在中国前线》作者彼得・莫雷拉评价,作为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海明威的判断客观中肯,为中国抗战发声,是他反法西斯事业中的关键一步。

如今,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的海明威故居里,一张摄于 1941 年韶关的老照片静静陈列。照片虽已泛黄,却承载着 84 年前那段特殊的历史记忆 —— 一对美国夫妇跨越山海,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南方,见证了不屈的抗争,也与 “中国伏特加” 结下不解之缘,留下了穿越时空的历史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