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规划,提篮桥区域已被纳入上海市十二片历史文化风貌区范畴,未来将打造成为一个集文化博览、商业、居住、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复合区域。这一政策的实施,人们对提篮桥有了新的展望。
提篮桥,其名源自一座木桥,而真正让它声名鹊起的,则是“远东第一监狱”——提篮桥监狱的称号,以及战时作为犹太人避风港所积累的国际声誉。但这些历史元素也给该区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屏障。相较于其知名度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提篮桥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弱。如何将历史的厚重底蕴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让提篮桥重获新生,是本文着重探讨的核心问题。
01
文化性的外在表现——纪念馆、博物馆的新生
博物馆、纪念馆已然成为重要的文化承载者。历史的传承与展现需借助建筑等外在形式来达成。
在提篮桥,经修缮后对外开放的犹太难民纪念馆,涵盖室内展馆和室外那刻有将近14000名犹太人名字的难民纪念墙,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吸引着本市及国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笔者前往参观时,遇到了好几组外国游客。对于这类特殊主题的纪念馆,除了能引发大众兴趣外,还会吸引与馆内内容存在一定关联的群体,比如具有犹太血统的人,或是与当时历史人物有血缘关系的子孙后代,他们会来此真切地缅怀过往、追忆历史。
世界上以犹太人为主题的纪念馆不在少数,像耶路撒冷的大屠杀纪念馆、柏林的犹太博物馆等,大多以毁灭、灾难等沉重主题为核心。而提篮桥的犹太难民纪念馆,主题则是生存与希望,被誉为“东方诺亚方舟”。该纪念馆重新对外开放后,重塑了提篮桥片区的整体文化性与历史性,而且因其独特性,成为提篮桥旅游及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之一。

同时要提到的是,与此100米之遥的提篮桥监狱,目前已整体搬迁停止使用。根据规划,将建成为监狱主题博物馆、法制教育基地、特色酒店等多功能与一体的文旅标杆。纵观国内外,历史监狱改造的成功案例有很多,从监狱转变为大学、博物馆、文化馆、文创园等复合功能,如德国汉堡的监狱博物馆、英国牛津堡监狱改造、合肥的合柴1972文创园等。
对于监狱这一特殊而又神秘的场所而言,其更新改造重点在如何将原本封闭的空间合理地转换为开放的场景,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将好奇心和神秘感有效地转化为下一个旅游的风口。

02
包容性的在地体现——教堂与寺庙的共存
提及“世界性”,其直观体现便是多样性,涵盖建筑的多样、人群的多样、文化习俗的多样、宗教的多样以及消费的多样等等。然而,更深层次的本质则在于包容性。上海所具备的世界性与包容性,已然成为大众的普遍认知。上海的教堂数量众多,其中不少还是优秀历史建筑,但在不足500米的范围内能实现中西建筑并存的,却并不多见。
而位于虹口区的提篮桥片区,其包容性尤为突出,体现在中西方信仰及其承载建筑的共存——既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下海庙,也有代表西方宗教信仰的摩西会堂。这两处并非仅仅作为历史遗址留存,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信仰场所,下海庙的香火依旧旺盛,摩西会堂也时常回荡着礼赞的歌声。

信仰的本质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当人们深陷苦难时,它能给予抚慰;在欢欣喜悦时,它能让人尽情分享;在坠入绝望深渊之际,它能带来救赎的希望。无论是虔诚礼赞,还是俯身叩首,都是通往内心深处的路径。
在提篮桥,其独特的包容性,使得无论秉持何种信仰的人们,都能在此获得心灵的释放与升华。这一特质也映照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丰富多样的精神世界,进而让提篮桥愈发独具魅力、别具一格。

03
唯一性的无可替代——犹太人与故事的延续
在上海规划打造的12个历史文化街区中,提篮桥是其中之一。当前,徐汇滨江已凭借其工业遗存与江景资源,成功塑造了“世界会客厅”的形象。而提篮桥的独特优势,则在于其深厚且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望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个更具历史内涵的世界级会客厅。
上海已拥有170余座博物馆,博物馆经济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引擎。对提篮桥而言,区域内的犹太难民纪念馆、提篮桥监狱博物馆等,因其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历史主题的唯一性,构成了独具稀缺性的文化地标。

上海作为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其咖啡文化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在丰富的咖啡业态中,一尺花园等品牌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它们擅长将历史建筑改造为美学空间,例如其位于朱家角古镇的筒仓店由1954年的粮仓改造而成,而金山枫泾古镇的蔡以台读书楼店则将200多年历史的状元故居融入咖啡体验,并推出融合当地文化的“状元咖啡”。这种模式通过空间叙事强化了品牌的文化附加值。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白马咖啡馆,其价值根植于真实的历史记忆。该馆由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夫妇于1939年创立,以维也纳轻歌剧《白马旅店》命名,曾是二战期间犹太难民的“心灵绿洲”。201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咖啡馆按原貌复建于长阳路67号,保留原始建筑构件,并成为犹太难民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如今,它不仅提供咖啡餐饮,更通过展览、文化活动(如脱口秀、音乐会)和门前“风雨同舟”雕塑,持续传递历史温度。
这两种模式共同彰显了上海咖啡经济的多元维度:一尺花园代表了对空间功能与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而白马咖啡馆则突出了历史真实性与情感连接的不可替代性。它们共同推动咖啡消费从日常需求升华为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体验。

烽火已远去,曾经的那片方舟以另一种形式——纪念馆、咖啡馆之名得以续存与传播。厚重与轻盈,历史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在提篮桥得到了见证与发展,这一片区也将乘着城市更新的东风,一路向前,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会客厅。
04
融合性的新旧交织——历史与现代的碰
提篮桥片区的更新发展,需要在高度符号化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旅游化场景营造之外,回归城市生活的本质。这意味着,在引入现代商业活力、追求一定程度的“迪士尼化”体验的同时,必须审慎保留区域的原真性,尊重其原有的城市肌理与自然生长逻辑,力求在商业活力与历史真实之间达成一种可持续的平衡。
提篮桥地区作为二战期间大批犹太难民重要的栖身之所,其独特的历史底蕴是无可替代的文化财富。舟山路等街区密集的异域风情建筑,那些清水红砖的立面与巴洛克风格的拱券装饰,无声诉说着昔日的风华。更珍贵的是沉淀在这些建筑中的人间故事与历史记忆,它们共同构成了提篮桥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
现代商业综合体的引入为区域注入了当代活力。例如,北外滩来福士广场作为北外滩区域重要的商业文化地标,不仅吸引了周边居民和跨区域客流,其配套的交通枢纽(如已入驻的公交线路及与地铁12号线提篮桥站的便捷连接)也显著提升了区域的可达性。未来,规划中的地铁19号线将进一步强化提篮桥的交通优势,带来更大人流。这种“新”与“旧”的交融与互补,使提篮桥片区成为连接城市过去与当下的重要空间桥梁。

提篮桥片区经过更新,犹太难民纪念馆、白马咖啡馆、规划中的提篮桥监狱博物馆、舟山路历史建筑群以及下海庙等标志性节点已陆续修复或开放。这些建筑单体虽广为人知,但若缺乏对区域整体历史的了解,游客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其内在关联——例如白马咖啡馆与犹太难民史的深刻联系,舟山路上布鲁门撒尔旧居的独特价值,以及下海庙作为上海地名起源之一的文化意义(其知名度相较于龙华寺、玉佛寺仍有提升空间,甚至许多到访提篮桥的人并未注意到它的存在)。
目前,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仍呈现点状分散、符号化认知和碎片化呈现的特点,尚未通过有效的叙事线索进行系统串联与整体推广,未能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与集群影响力。借助当前政府主导的片区整体规划与实施动力,提篮桥有望超越单个景点的局限,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片区呈现在公众面前。
“桥”的实体虽已消失,但提篮桥作为连接历史与当代、上海与世界、城市更新与发展的无形桥梁,其象征意义正日益凸显。它正在新的城市发展语境下被重新定义与塑造,承担起更为重要的文化链接功能。

原创作者:“上海城市更新”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林欣蓝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