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英法打进军城,咸丰急调曾国藩救驾,12万大军为啥按兵不动?

如果你是公司保安队长,一伙持枪歹徒突然闯入,总部命令你立刻带队支援,但你知道一旦离开,公司最核心的资产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如果你是公司保安队长,一伙持枪歹徒突然闯入,总部命令你立刻带队支援,但你知道一旦离开,公司最核心的资产就会面临巨大风险。换做你,你会怎么选?是服从命令,还是坚守阵地?

这可不是什么假设题。150年前的大清王朝,曾国藩就碰上了这种"地狱级"的两难选择。一边是皇帝从热河发来的十万火急的诏书,要他火速回京"勤王";另一边是太平天国这个心腹大患,他正准备一锅端掉。无论怎么选,都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甚至影响自己的生死。

说实话,曾国藩的选择,让当时所有人都大跌眼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得先看看他当时有多难。

1860年9月,中国大地上同时上演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北方,皇帝吓得屁滚尿流;南方,曾国藩也是焦头烂额。

先说说北方吧。8月份,1.8万洋人突然出现在天津烂泥沟的海滩上。清军防线?形同虚设。洋人长驱直入,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到了9月21日,八里桥一战,满清最后的精锐骑兵被打得七零八落。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在步枪火炮面前简直就是活靶子。僧格林沁看着自己的3万大军全军覆没,却毫无办法。这场战斗,半天就结束了。

第二天凌晨,咸丰帝收到了消息。这位皇帝的心态当场崩了,吓得连夜带着后宫嫔妃往北跑。美其名曰"北狩",其实就是被吓跑了。英法联军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进了北京,在这古老巨人面前为所欲为。

而与此同时,南方的曾国藩也好不到哪去。他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安庆,这个对曾国藩来说太重要了。这里是湘军花费数年才达成的合围计划的关键。只要拿下安庆,太平天国就无险可守,覆灭只是时间问题。曾国藩把2万湘军最精锐的部队都投放在了安庆围城战上,不仅要正面进攻,还要抵挡陈玉成率领的10万援军。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9月25日,一道圣旨从热河送到了安徽祁门。圣旨内容不少,但意思就一个:曾国藩必须派兵北上勤王。

曾国藩接到圣旨,心里那个纠结啊。如果派鲍超带着5000精兵北上,问题可不少。

一来,就算派兵去了,能不能救得了北京还是个未知数。5000多人大多是步兵,一天能走多远?安徽到北京1000多公里,不走上一个半月根本到不了。等他们到了,仗早就打完了,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二来,曾国藩根本离不开这5000精兵。安庆围战中投入的兵力,都是他精心调教的。如果抽走5000人,2万人的包围圈就会被打破,不仅拿不下安庆,还可能被陈玉成的10万大军反包围,整个湘军都可能完蛋。一旦湘军覆灭,清朝面临的可是太平天国的疯狂反扑。

三来,还有势力均衡的问题。湘军虽然是清军主力,但本质上更像是曾国藩的私家军。满清贵族对他们一直是又用又防。鲍超去了北方,归谁指挥不说,湘军在南方立下战功,也会让满人眼红嫉妒。到时候,鲍超的部队很可能被当成炮灰,湘军实力大损。

曾国藩心里清楚,太平天国才是国家的心腹大患,英法联军不过是想要点特权、要点钱。为了治皮肤病就开膛破肚,显然不值当。

可是,圣旨已经来了,抗旨是死罪,一味执行也是死路。

曾国藩不愧是官场老手,他使出了一招"拖"字诀。接到圣旨后,他没有立即派鲍超北上,而是写了一封奏折,说鲍超虽然勇猛,但不是帅才,请求由他本人或者胡林翼带队北上。

这招够聪明。从写奏折到安徽送热河,朝廷开会讨论再发回安徽,一来一回,没有十几天甚至一个月根本完不了事。这不就为自己争取了时间吗?

这种做法既保持了军队控制权,又赢得了时间,还表现了自己"迫切勤王"的姿态。圣旨是9月25日到的安徽,到了10月24、25日,奕訢已经在北京把战争解决了。等新的圣旨再次到曾国藩手中时,已经是不用他北上的旨意了。

第二年9月5日,安庆被湘军攻下。曾国藩的目的达到了。

这次"拖延救援"和安庆攻破,不仅让湘军实力大增,还让汉族官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这种极端复杂的局面下,曾国藩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确实不简单。虽然选择中带着无奈和私心,但历史似乎证明,这是他走的最正确的一步棋。

换做是你,在那种情况下,你会怎么选呢?是服从命令,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