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从“格物”到“归根”:一条被遗忘的“以术入道”的终极之路

引子:为何日本有“道”,而中国多称“学”?昨天的文章谈到,中国的一切学问,皆是从“道”这条大河中衍生出来的分支。这是顺着

引子:为何日本有“道”,而中国多称“学”?

昨天的文章谈到,中国的一切学问,

皆是从“道”这条大河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这是顺着看,从源到流。

但若我们逆着看,从流到源,

便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

所有的学问,最终又都指向并回归那个唯一的“大道”本源。

一个有趣的文化对比是,日本将许多技艺的终极追求,

都冠以“道”字,如茶道、花道、剑道、武士道。

而在中国,我们骨子里却有一种谦卑,

更愿意将这些称为“艺”或“学”,

如茶艺、武学、算学、儒学,

乃至风水学、命理学。

为何如此?

因为在中国人的文化潜意识里,

只要一门学问还需要借助有形有相的文字、工具、形式来传承,

那它就还停留在“学”的层面,

还处在学习和探索的进程中,

尚未抵达那个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道”之境界。

然而,“学”虽不是“道”,却是通往“道”的桥梁。

所有的“学”,都可以成为回溯大道的路径。

那么,这条“以术入道”的回溯之路,究竟该如何走?

这或许是关乎我们每个人治学、修行乃至安身立命的终极问题。

以下,仅为我的一家之言。

第一章:“有为法”的使命——在万物中建立内在的和平

我们先统而言之,所有那些需要先立一个“法”——

即建立一套规矩、秩序、方法论,

借用某种手段或工具来探索世界的学问,都属于“有为法”。

这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的知识体系。

儒学,称之为“格物致知”。

通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最终的智慧。

科学,则有其经典的“方法论”。

通过观察、假设、测量、实验、验证、推理,

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

以此来认知和改造物质世界。

命理学、风水学、卜筮之学等等,

同样是通过各自独特的符号系统和推演规则,

来解读和预测人与世界的规律。

这些“有为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它们都是通过后天的知识和逻辑,

来研究、认知周遭的万事万物。

那么,我们费尽心力去“格”尽天下之“物”,

去认知万事万物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答案或许出人意料:

最终是为了回归内心,建立内在世界的和平。

当你通过一门学问,

真正理解了万事万物背后那不以你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当你深知它们的“必然存在”与“必然发生”,

你便会停止与这个世界的对抗。

对于周遭发生的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

你内心的排斥感、矛盾感和冲突感,便会烟消云散。

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决定高度”。

因此,“有为法”的终极使命,

正是通过向外探寻世间万物的规律,

来最终达成内在世界的和平。

当这颗后天的“尘心”因了悟而变得澄澈、宁静,

那先天的、本自具足的“真心”或“本来面目”,

便会自然显露。

于此,后天之路走到了尽头,

“有为法”的使命宣告完成。

真正的修行——“无为法”或“天元法”的修行,

才刚刚开始。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溯道而回归。

第二章:“归根”与“齐物”——道家思想中的回溯路径

对于这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转折,

道家的经典给出了精辟的描述。

老子,用极简的语言描绘了这个状态,

称之为:“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世间万物纷繁复杂的现象(芸芸),

终究要回归到它们寂静、唯一的本质(根)。

这个“归根”的过程,不仅是万物的宿命,

更是修行者追求的境界。

只有将那颗在无穷现象中追逐、攀缘、分别、对抗的心消泯掉,

你才算真正开始“归根”,

才算真正开启了那条先天的回溯路径。

否则,你将永远在现象的世界里打转,不得解脱。

庄子,则把这个过程说得更为具体,

那就是从“支离”到“齐物”。

支离:就是去支解、离析、剖析一切现象。

用你的智慧,去彻底看透现象背后的结构、因果与联系。

解析:在支离的基础上,去理解一切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承认:发自内心地承认和接纳这一切。

齐物:最终,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你不再有分别心,允许一切现象的发生,接纳一切存在的本然。

老子的“归根”是目标,庄子的“齐物”是方法论。

它们共同指向的,

都是那条从“格物致知”到“内心和平”的道路。

第三章:烈性猛药——命理学与易学的“强制归根”

在众多的“有为法”中,有两门学问,

因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和洞察力,

堪称“以术入道”的烈性猛药。

命理学:以“果”决“行”,强行斩断尘心

命理学,特别是以八字为代表的体系,

其威力在于将一切现象符号化。

它用天干地支这套符号,

精准地描述了一个人,

在脱离“大道”母体、降生于后天世界的那一刻,

所禀受的宇宙应力,以及由此决定的性格、经历和命运轨迹。

它告诉你的,不是“你应该怎样”,

而是“你为何如此”。

它让你看到,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

背后有一套严密的、先天的逻辑在驱动。

这个过程,对于悟性高的人来说,是极其震撼的。

它能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知命”到“认命”的跨越。

这种“认命”,并非消极躺平,而是一种深刻的接纳与和解。

你瞬间走完了儒家需要皓首穷经、科学家需要毕生探索的“内心和平”之路。

所以,命理学是一剂“以果诀行”的猛药。

它直接把命运的“果”摆在你面前,

强行打散你那颗在后天世界里不断挣扎、充满幻想的“尘心”。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诸多命理学的开派祖师,

最终都成了道家传说中的仙人。

因为一通八字,尘心即破,大道之路便豁然洞开。

卜筮之学:以“象”明“理”,看透万物联系

以《周易》为代表的卜筮之学,走的则是另一条路。

它和命理学的最大不同在于:

命理学通过描述个体的“业力轨迹”,

直接让你与“自己”和解;

而《周易》,则是通过符号(象),

去理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特征。

《周易》的核心是“象”。

它教你用“象”的思维,去“支离”和“解析”你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

当你把世间万物都用符号、用“象形取义”的方式抽象出来之后,

你会发现,你所看到的一切,

你所经历的一切,都不过是你“心相”的显现。

外部世界,就是你内在世界的一面镜子。

你与物的关系,就是你与心的关系。

当你能透彻地了悟这一点时,

当你能用“象”的智慧看懂一切现象、理解一切现象时,

你便不会再被现象所困。

无论是命理学让你与“自我”的和解,

还是《周易》让你与“世界”的和解,

当这两重和解完成时,内外矛盾尽泯,

你还能不回归那个最本源的“大道”母体吗?

结语:从“学”的此岸,到“道”的彼岸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行走在“格物致知”的路上。

无论你钻研的是科学、是艺术、是哲学,

还是看似神秘的传统术数,请记住,

它们都只是一艘船,一座桥。

它们的使命,是载着我们,

渡过现象的苦海,抵达内心和平的彼岸。

不要执着于船,更不要停留在桥上。

当你通过任何一门“学”,最终看清了自己,

看懂了世界,并与之达成了深刻的和解时,请勇敢地放下它。

因为在那一刻,你不再需要任何地图。

你,已经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