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船坞内,一艘巨舰初现峥嵘;陆地平台上,水泥舰岛揭开面纱。中国下一艘航母的轮廓正逐渐清晰。北方某个造船厂30万吨级干船坞内,一艘水线长度超过325米的巨舰,已经完成约200米舰体的合拢,施工进度将近六成。
与此同时,陆地上13万吨平台的水泥模拟舰岛已完全现身,其独特设计引发广泛猜测。特别是主舰岛后面的那个“甩都甩不掉”的烟筒结构,让观察者们争论不休。
从现有数据来看,这艘在建的航母水线长度已经超过325米,远超我国的现有航母。模拟飞行甲板经过加宽加长,特别是舰岛位置向后移动了数十米,这让整个甲板宽度,似乎比当前吨位最大的福特级航母还要宽。
按照合理的比例推测,完整的飞行甲板长度肯定会超过350米,整体尺寸与外形比例几乎就是又放大了2万吨以上的“超级福特”。如此巨大的吨位,让很多人一开始就认为,这肯定是一艘核动力航母。
就在核动力推测几乎成为共识的时候,那个位于主舰岛后方的,高度只有主舰岛一半的烟筒结构,成了无法忽视的存在。这个顶部明显向后倾斜的烟筒不是新近才出现的。早在大半年之前,模拟甲板进行扩建时,它就如影随形地同步施工。尽管有人猜测,这是电子对抗系统的基座,或者是给不同动力方案并排测试做的准备,甚至是平台自用的供暖设施,但这些解释都难以自圆其说。
种种迹象表明,这艘13万吨级的巨舰,有九成概率仍然是常规动力。巨型的进气系统、排烟系统经过双向加压处理,完全可以整体后移,不再放在主舰岛与相控阵雷达舱室的中间。这种设计避免了排烟对雷达舱与驾驶舱的严重干扰,同时为主舰岛扩大纵轴长度,增加了抗撞击和抗战损的效果。
从工程实践看,福特级主舰岛的后面,同样有一个额外的电子平台凸起,只是不如这个烟筒结构显眼。将烟筒与主舰岛分离并后置,是我国航母设计的一项重大创新。
常规动力航母通常将烟道集成在主舰岛内,导致舰岛体积庞大,占用宝贵的甲板空间,且排烟会影响电子设备和飞行作业。通过分离式设计,不仅解决了这些问题,还为主舰岛内部布局,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可容纳更多的指挥控制和航空管理设施。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航母的发展立足现有技术,寻求局部超越的务实思路。
船坞内的钢铁巨体和陆地上的水泥模型,共同勾勒出中国航母发展的下一个里程碑。 13万吨级的庞大舰体,配合同样创新的常规动力系统,表明中国航母之路既不简单复制他国模式,也不盲目追求技术上的跃进。
在现实约束与战略需求之间,人民海军的航母计划正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这或许比单纯的吨位数字更值得关注。
好,今天的话题就谈到这,下期再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