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刷到部翻拍片,叫“The Hand That Rocks the Cradle”《摇摇篮的手》,本来以为又是凑数的,结果看完还真有点东西。
它翻拍的是1992年的老惊悚片,核心就是雇主家的妈妈和保姆闹矛盾,可新片把现代人才有的焦虑全揉进去了。

故事里的雇主是Caitlyn和Miguel两口子,家里有俩娃,小的刚生,得找个保姆帮忙。
女主Caitlyn以前帮过一个叫Polly的姑娘解决房东问题,后来在农贸市场偶遇,就把Polly雇回家了。
Polly刚上门的时候,她开的车破得不行,右边后视镜全靠胶带粘着,反观Caitlyn家,自动车库门,停着崭新的好车,一看就是条件不错的家庭。
这种贫富对比一出来,就觉得后面肯定要出事,毕竟现实里也很少见条件差太多的人能处得毫无芥蒂。
刚开始Polly表现得那叫一个完美,对孩子特别有耐心,不把小孩当不懂事的,孩子问啥都认真答。
Caitlyn两口子还觉得,这是帮了Polly一把,也算做了件好事。
本来想觉得这雇佣关系能一直顺下去,但后来发现,越完美的表象,底下藏的问题可能越多,哪有人能一点毛病没有,还刚好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啊?

好景没几天,事儿就来了。
Caitlyn明明跟Polly说过别给小女儿喂奶粉,结果Polly还是喂了。
更糟的是,Caitlyn同事Stewart查了查,发现Polly说的工作经历好像不全是真的。
这时候Miguel没站Caitlyn这边,反而说她是刚生完孩子,产后抑郁闹的,让她别瞎想。
我特别能理解Caitlyn那种崩溃又自我怀疑的感觉。
刚生完娃的人情绪本来就敏感,身边最亲近的人还不相信自己,反而说自己“想多了”,换谁不得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有问题?
当时看这段的时候就琢磨,Polly肯定是故意的,她不是不小心喂错奶粉,也不是“忘了”说工作经历。
她就是摸准了Caitlyn产后情绪不稳定,Miguel又容易站在“理性”那边,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试探。
很显然,这时候的信任已经开始裂缝了,只是没人愿意承认。

这片子最厉害的不是剧情多刺激,是它把老故事拍出了现代感。
老版里雇主没法查保姆背景,因为那时候没社交媒体,被骗还能理解。
可现在不一样了,想查个人信息不难吧?但Caitlyn两口子还是半小时就把Polly雇下来了。
搞不清现在人是不是都这么急,找个要天天跟孩子待一起的保姆,居然都不认真核实。
我身边也有朋友雇育儿嫂,就看了眼身份证、听了几句面试话,就敢把人请回家。
并非明智之举啊,毕竟你以为的“方便”,可能就是给危险留了口子。
还有演员的表演,演Polly的MaikaMonroe以前总演被吓的“尖叫皇后”,这次反过来演坏人,那劲儿绝了。
她看人的眼神里总带着点阴郁,明明没做啥特别夸张的事,却让人觉得后背发凉。
而演Caitlyn的MaryElizabethWinstead,把那种“表面光鲜,心里藏愧”的妈妈演活了,喂个奶、切个菜,都能看出她在走神,好像有啥秘密压着。
现在不少妈妈都这样,一边想把家里照顾好,一边又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还得应付外界的各种期待。
这种愧疚感,片子没明说,但看Caitlyn的样子就能全懂。
片子里的配乐也得提一嘴,是ArielMarx做的,她之前还给《ShivaBaby》写过配乐,就擅长搞这种让人紧张的调子。
有时候画面里明明是挺平静的场景,比如Caitlyn抱着孩子哄睡,配乐一出来,立马就觉得不对劲,好像下一秒就要出事。
这种反差感,把那种“家里藏着危险”的氛围拉满了。
片名也有讲究,来自一首诗,诗里说“母职是神圣的”,可片子里的妈妈们哪有“神圣”的样子?Caitlyn被产后抑郁和信任危机折腾,Polly因为自己的执念扭曲,她们都没活成诗里说的“完美母亲”。
本来想觉得这诗名是在讽刺,后来发现不是,它就是在说现实,母职哪有那么多“神圣”,更多的是没人看见的压力和挣扎。
它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爽片,而是会让人琢磨半天。
现在的人总说“要信任”,可又总在“图方便”的时候把信任当筹码。
雇保姆图方便,不认真核查;跟人相处图省事,不深入了解。
毫无疑问,只要妈妈们的压力还在,只要大家还在随便透支信任,这种故事就还会有现实意义。
30年后要是再翻拍,只要这些问题没解决,照样能戳中人心。
这大概就是好翻拍的意义,不只是炒冷饭,是让老故事帮我们看清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