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专家:东风27或已完成测试,15分钟全球可达,打击重点不是关岛

文 |史迁编辑|史迁一枚导弹飞行12分钟,跨越2100公里,末尾速度高达15马赫,打的还不是地面基地,而是满海跑的航母!

文 |史迁

编辑|史迁

一枚导弹飞行12分钟,跨越2100公里,末尾速度高达15马赫,打的还不是地面基地,而是满海跑的航母!

近期,美国防务专家再次点名中国东风-27导弹,称其“或已完成关键测试阶段”。但让外界更为关注的,不是这枚导弹的速度、射程或者穿透力,而是它的“打谁”和“怎么打”。

这枚导弹不是拿来打固定目标的,而是专门奔着航母战斗群去的——瞄准的,是美军引以为傲的机动作战核心。而这,可能正是改变西太平洋未来战争剧本的关键一笔。

速度快不是重点,打谁才是关键

东风-27的参数摆出来,的确惊人:5000到8000公里射程,平均速度8.6马赫,末端加速到15甚至20马赫,飞行轨迹还不走寻常路——不是一飞冲天后抛物线落地的传统弹道,而是采用“助推-滑翔”技术。

在大气边缘“打水漂”式地滑行,弹头能像蛇一样左右摆动规避拦截,速度快,轨迹乱,现有反导系统几乎束手无策。

按照美方泄露的情报分析,这型导弹的设计目的并非攻击像关岛这样的固定基地,因为早在此之前,中国已经部署了射程超过1万公里的东风-31AG和东风-41,关岛早已在火力覆盖范围之内。

东风-27的目标,是那些会动的、能跑的、战略价值极高的海上目标——特别是美国航母战斗群。

要理解东风-27的战略意义,得先看看它在“岛链”概念中的位置。过去几十年,美军在亚太构建了所谓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防线,前两道防线已经暴露在东风-21D和东风-26的打击范围内。

东风-27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反舰导弹的打击半径首次突破第三岛链,直指夏威夷以西,逼近美国印太司令部核心地带。

这就好比下围棋,本来是你围我我围你,现在突然一枚棋打到了你家门口,你还得考虑是不是后撤一步。

这种“以陆制海”的打法,让美国航母即使不靠近东亚,也不再有绝对安全的活动空间。

更棘手的是,东风-27能在飞行末段进行高机动变轨,一边高速飞行,一边“找目标”,即便航母以30节以上航速机动穿插,仍可能被锁定。

这种能力,不仅打破了传统弹道导弹“打固定目标”的限制,也对美军至今未完善的高超音速防御系统形成压迫。

美军该担心的不是“有没有”,而是“应不应对”

东风-27的成功并不只是造了一枚新导弹,更像是把已有的两种技术融会贯通。

一方面,它继承了东风-26的远程投送能力,弹体大、射程远,具备洲际打击的骨架。

另一方面,它搭载的是类似东风-17的乘波体弹头,这种弹头不是传统的“火箭头”,而是能“滑行”的气动结构,通过自身制造的激波升力,在大气层边缘滑翔数千公里。

更有意思的是,它还“学会了看路”。中段导航靠北斗加惯性制导,末段靠主动雷达或红外成像精确捕捉海上目标。

如果卫星被干扰,还有无人隐身侦察机做中继,确保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也能“看得见、打得准”。

虽然中国官方尚未公开确认东风-27的存在或列装状态,但从央视报道的蛛丝马迹、社交媒体流传的12轮大型TEL发射车照片,以及五角大楼连续两年《中国军力报告》中的多次提及来看,这枚导弹已经从“传说”走向“现实”。

面对高超音速武器,美军的反导系统显得力不从心。现有的“萨德”和“标准-3”主要针对传统弹道导弹,面对飞行轨迹随机、速度极快的滑翔弹头,反应时间甚至不足5秒。

美国的LRHW高超音速武器项目进展缓慢,尚未形成有效战斗力,而中国已经在不断测试、部署、整合,逐步形成以高超音速为核心的新型打击体系。

“打不进来的战争”,战略剧本写法正在改变

东风-27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晰:中国正在从“护城河”战略转向“前沿威慑”。过去的导弹是为了保护领土不被打,现在的导弹是为了让对手不敢靠近。不是等你来了再打,而是让你根本不敢来。

一旦美军航母不敢前出,或者被迫后撤至更远海域,第一岛链内的盟国就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安全保障体系。美军如果“当不了保镖”,整个亚太的安全网络就会松动。

而对中国而言,这种战略升级,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增强“别人不敢动我”的信心。东风-27不是一枚主动进攻的武器,而是一个“你别轻举妄动”的信号。

东风-27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速度有多快、射程有多远,而在于它彻底改变了西太平洋的战略游戏规则。它的目标不在于摧毁,而在于震慑;不在于打谁,而在于让谁不敢动。

在这个讲究“秒级反应”的时代,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再是最后一枪,而是最先让对方不敢扣扳机。东风-27,可能正是那根让对手手心出汗的扳机弹簧。

对于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家门口“秀肌肉”的力量,它就是那句最明确的提醒:现在不是你以前熟悉的太平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