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荒宅夜传鬼哭,青衫书生闻之驻马,这哭声藏着何等冤屈?
(正文开始)
谢迁作乱那阵子,当官的宅子全被乱匪当成了窝点,其中学政王七襄家,更是成了盗匪聚集地,热闹得不像样。后来官兵一到,城池被攻破,这群恶人总算被收拾了——不过代价也不小,王家院子的台阶上堆得全是尸体,血都顺着门槛往外流,跟小水沟似的漫到门口。

王七襄倒是心大,进城后让人把尸体清走、血迹冲干净,拎包就住了进去。可这宅子哪是那么好住的?打那天起就怪事不断:大白天能瞅见模糊的影子飘来飘去,夜里更热闹,床底下泛着青幽幽的磷火,墙角还传来“呜呜”的哭声,听得人后脖子直发凉。
有天,书生王皞迪来他家借宿。半夜睡得正香,忽然听见床底有小细声儿反复喊他:“皞迪!皞迪!”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带着哭腔抱怨:“我死得也太冤了!”这话刚说完,哭声就跟开了闸似的,从床底蔓延到整个院子,凉飕飕的风裹着哭喊声,往人衣服缝里钻。

王七襄听见动静,立马抄起佩剑冲进来,对着空屋子摆架子:“你们没听过我王学政的名头?”结果刚喊完,满屋子就响起“嗤嗤”的笑声,又尖又欠揍,明摆着是嘲笑他装腔作势。
王七襄这才有点慌了,赶紧请了和尚道士来做水陆道场,给这些冤魂念经超度。到了晚上给“鬼食客”送饭时,院子里“呼”地一下冒出好多磷火,青绿色的小火苗在地上飘来飘去,活像一群等着开饭的小馋猫。
巧的是,之前王家有个姓王的看门人病得厉害,昏昏沉沉睡了好几天。施饭那天夜里,他突然伸着懒腰醒了,妻子赶紧端来粥,他却摆手说:“刚才主人在院子里发饭,我跟着大伙吃撑了才回来,这会儿一点不饿。”

打那以后,宅子里的怪事就彻底没了。这么说,和尚道士的敲锣打鼓和念经声,还真能把这些“邻居”安抚好?
异史氏点评道:“妖魔鬼怪这东西,说到底得靠德行才能摆平。当年城池被破时,王七襄正仗着权势耀武扬威,旁人见了他都吓得腿软,可鬼魂偏敢逗他——想来是这些‘特殊住户’早看穿他品行不咋地,知道他没啥好结局。我得劝劝天下的大官们:就算长着人的模样,都吓不住鬼,就别摆着比鬼还难看的脸色欺负老百姓啦!”(正文完)

《鬼哭》的背景是明末清初的兵燹之灾(“十人而七死于兵”),以 “亡魂悲鸣” 为表层叙事,埋下了对时代、人性与生死的多重追问。《鬼哭》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绘了乱世的幽冥之悲,更在于它留下了让后人不断反思、不断追问的空间。那些未被解答的疑问,恰是蒲松龄对人性、时代与生死的终极叩问,也是这个故事能够跨越百年,依然能触动现代读者的核心原因。
文章给我们留一些疑问,如下;1. 鬼魂的 “沉默”:为何不复仇?2. 旅人的 “安然”:是悲悯的力量,还是另有隐情?3. 鬼哭的 “终结”:是安宁的到来,还是遗忘的开始?4. 蒲松龄的 “立场”:是批判战争,还是同情亡魂?大家有什么看法?不妨畅所欲言,请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