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安全体系中,化学品安全是贯穿实验全流程的核心环节。据统计,实验室 70% 以上的安全事故与化学品管理不当相关,小到试剂泄漏引发的轻微腐蚀,大到混合禁忌化学品导致的爆炸,均需通过科学管控规避风险。
一、化学品储存:筑牢安全第一道防线分类存放原则
易燃化学品(如乙醇、乙醚)需单独存放于防爆柜,远离热源与电源,柜内配备灭火毯与二氧化碳灭火器;
腐蚀性化学品(如硫酸、氢氧化钠)应置于防腐蚀托盘上,避免试剂瓶直接接触柜体,且与酸性、碱性试剂分区隔离;
剧毒化学品(如氰化物、三氧化二砷)需存入双人双锁的剧毒试剂柜,建立 “领用 - 使用 - 归还” 全流程登记台账,每次操作需双人在场。
关键细节把控
所有试剂瓶必须粘贴清晰标识,注明化学品名称、浓度、购入日期及危险特性(如 “易燃”“腐蚀”“剧毒”),标签模糊或脱落时需立即更换;
储存环境需控制温湿度,一般化学品适宜温度 15-25℃、湿度 40%-60%,遇潮易分解的试剂(如硝酸银)需额外放置干燥剂;
液体试剂与固体试剂分柜存放,且液体试剂存放高度不超过 1.5 米,防止倾倒时难以控制。

使用前准备
提前查阅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明确其闪点、爆炸极限、腐蚀性等级及应急处理方式,严禁在不了解风险的情况下操作;
根据试剂特性穿戴防护装备:接触强酸强碱需戴耐酸碱手套与护目镜,操作挥发性有毒试剂(如甲醛)需在通风橱内进行,并佩戴防毒口罩;
检查试剂纯度与有效期,变质试剂(如变色的乙醚)严禁使用,且不得随意混合不同类别试剂,尤其是强酸与强碱、氧化剂与还原剂。
操作过程规范
取用液体试剂时,滴管需垂直悬空,避免接触容器口造成污染,倾倒腐蚀性试剂时,需借助玻璃棒引流,防止试剂溅出;
控制试剂用量,遵循 “最小必要量” 原则,多余试剂不得倒回原瓶,需按废弃物分类要求单独收集;
加热易燃试剂(如乙醇)时,严禁使用明火直接加热,需采用水浴或油浴控温,且加热过程中人员不得离岗。
三、应急处理:科学处置减少伤害泄漏处理少量液体泄漏(如 50ml 以内乙醇):立即用干沙或吸附棉覆盖,吸收后装入防爆废弃物桶,严禁用水冲洗;
腐蚀性试剂泄漏(如硫酸):先撒入小苏打中和,待反应稳定后用抹布擦拭,再用清水冲洗污染区域,操作时需戴防腐蚀手套;
固体试剂泄漏(如氰化物):需用专用工具收集,装入密封容器,标记 “剧毒废弃物”,由专业机构处置,不得与普通垃圾混放。
人员伤害处理皮肤接触腐蚀试剂: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若试剂为强酸,可后续用弱碱性溶液(如肥皂水)擦拭;若为强碱,可用稀硼酸溶液中和;
眼睛接触试剂:用洗眼器持续冲洗 10 分钟,冲洗时轻轻转动眼球,确保眼球表面充分接触清水,随后立即就医;
吸入有毒气体:迅速转移至通风处,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出现呼吸困难,立即给予氧气支持,并拨打急救电话,告知医生化学品种类。
结语实验室化学品安全无小事,从储存时的分类隔离,到使用中的规范操作,再到应急时的科学处置,每个环节都需严谨对待。只有将安全意识融入实验全流程,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守护实验室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实验环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