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从第六集到第十一集,讲的是题为《成佛寺的哭声》的故事。

这个故事观众猜对了开始,却没有猜对结尾,反转实在是太多了。
成佛寺的大殿在两个月前突现女子的哭泣声,香客都被吓得不敢前来上香,寺庙日渐萧条,方丈束手无策。

无奈之下,方丈只得听从看大殿的沉空居士的建议,将大殿上的降魔变图用蛛网罩了起来,意为封印妖魔鬼怪,这一幅当年秦大师的泣血之作,就这样蒙尘了。
喜君不舍得大师的作品被弃,深夜和卢凌风一同前来,想打扫大殿,谁知小分队和闻讯而来的方丈起了冲突,卢凌风决定带领小分队驻守大殿,找出女子哭声的真相。

是费鸡师首先发现了端倪,他发现大殿上烧炭公睡的草席上,居然有女子用的面脂膏的香味。
而另一边,市井开店的女子赤英报案,说女儿舞阳失踪。
苏无名看见舞阳的画像后,大惊失色,舞阳长得和天后年轻时一模一样。
苏无名拿着画像去找长公主,长公主也觉得非常像,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成佛寺”的故事讲了三集之后,故事的主题若隐若现,最终的谜底应该还是和皇宫大院中的宫闱秘事有关。

这是《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中的第二个单元故事,《成佛寺的哭声》的案件的起因。
但是,连卢凌风都没想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少女失踪案,会牵扯出这么多反转。
首先,这个案子的整个幕后推手,就是失踪的舞阳,还有就是她的帮手,和她情投意合的郎君阿木。
舞阳自小就知道自己和当年的天后长得像,她一直觉得母亲赤英管头管脚,过度控制她的人生。

她为了追寻自己的自由,利用了自己和天后长得像这一点,想从母亲身边消失。
她首先利用的就是沉空居士。
表面看守大佛殿的沉空居士,当年曾是天后的面首沈玉,天后厌弃他之后,沈玉还是非常怀念在天后身边的富贵生活,一心想复活天后。

他发现了舞阳的长相,鬼迷心窍想复活天后,他制造女子的哭声,假借“佛祖托梦”,让方丈将壁画蒙尘,实则利用成佛寺密道,想和舞阳一起转世。
第二位,就是陶伯。
卖炭翁陶伯,实为武则天时期的道士,他因为被蒙蔽冤枉了长孙无忌,偷了金简试图阻止大唐的气运。
陶伯也认为舞阳是武后转世,也想劫持舞阳,以阻止武后复活,他是一心妄图复活武周旧制的极端分子。
第三位,百变郎君
这位在上一个案子《康国的金桃》中逃跑的百变郎君,在这第二个案子中继续作妖。
百变郎君觊觎舞阳那张酷似天后的脸,他扮成白药师接近舞阳。
最后的结局是被苏无名一脚踢得不巧,踢死了。
舞阳利用了这些因各种理由觊觎她容貌的人,制造了自己的失踪和假死,要不是卢凌风和苏无名办案认真,她就成功了。

有一点比较意外,就是舞阳母亲赤英,在故事的前期,她一直被怀疑是和皇宫有联系的人,甚至被怀疑舞阳也不是她亲生女儿,但结局并非如此。

还有一点,方丈一直就是好人啊。
这个六集体量的一个少女失踪案,结局实在让人意外。
《成佛寺的哭声》这个案件,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唐朝社会的多重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案件的核心人物“舞阳”,她的身世和遭遇,是整个案件最深刻的象征。她从小被控制,渴望自由,最后却只好借助假死才能脱身。
“成佛寺”这个地点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寺庙本应是清净之地,但这里却成了阴谋的温床。

案件中的每个角色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那些对舞阳相貌感兴趣的人,都别有用心;阿木看似冷酷,却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这种复杂的人性刻画,让整个案件超越了简单的探案故事,引发观众对“善”与“恶”界限的思考。

第十一集《成佛寺的哭声》结案后,引出了一个新的人物,长公主看中的公主府典军李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