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国富豪偏爱新加坡与伦敦?背后藏着财富密码与国家困境

中国富豪偏爱新加坡与伦敦?背后藏着财富密码与国家困境最近刷到 49 岁李湘回国的照片,着实让人惊讶 —— 那个曾经在湖南
中国富豪偏爱新加坡与伦敦?背后藏着财富密码与国家困境

最近刷到 49 岁李湘回国的照片,着实让人惊讶 —— 那个曾经在湖南卫视屏幕上光彩照人的主持人,如今的身形已经彻底 “蜕变”,网上甚至有人调侃她 “胖成了两个王岳伦”。和我们小时候在《快乐大本营》里看到的灵动模样相比,现在的李湘多了几分富态,更透着一股长期养尊处优的奢华感。

翻了翻李湘近些年的动态,几乎清一色是在伦敦的生活碎片:给女儿王诗龄庆生,送的是价值 800 万的劳斯莱斯幻影;小姑娘随便出门一趟,身上的童装、配饰加起来就要 60 万;李湘自己腕上的百达翡丽腕表,市值更是高达 200 多万。有人说她这些年就靠着 “炫富”“炫娃” 刷存在感,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早已不是单纯的主持人。我特意问了湖南卫视的老朋友,对方透露,李湘早年间就转型成了企业家,旗下涉足传媒、投资、餐饮等多个领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资产规模早已不是普通明星能比的 —— 主持人只是她多年前的 “旧身份”,但大众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

虽然李湘从未公开表态移民英国,但近些年她的生活重心明显在伦敦,出席活动、陪伴女儿读书、参与社交晚宴,几乎都离不开这座城市。这不禁让人好奇:为啥中国的富人,尤其是生意稳定、资产丰厚的富豪们,总爱往新加坡和伦敦跑?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套完整的财富逻辑和现实考量。

新加坡:富豪的 “避税天堂” 与 “避风港”

提到富豪移民新加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2018 年海底捞在香港上市,刚敲完钟没多久,张勇夫妇就宣布移民新加坡。当时这个举动引发了不少讨论,直到后来大家才摸清门道:核心原因就是为了避税。

新加坡的税收政策对富人来说,简直是 “量身定制”: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不超过 20%,而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是 45%;公司所得税最高不超过 17%,比中国 25% 的基准税率低了不少;更关键的是,新加坡没有遗产税和资本利得税 —— 这意味着富豪们去世后,财富可以全额留给后代,卖掉房产、股票等资产赚的钱也不用交税。对比之下,中国虽然没有遗产税,但资本利得税(比如股票转让盈利、房产交易差价等)的征收范围正在逐步扩大,长期来看税负压力不小。

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没有弃籍税。富豪们在中国赚够了第一桶金,然后通过移民新加坡改变税务身份,既不用为之前的财富缴纳 “离境税”,又能享受低税率待遇,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损失。除了张勇,迈瑞医疗的创始人徐航、龙湖集团前董事长吴亚军等知名富豪,也都纷纷移民新加坡,形成了一股 “富豪移民潮”。

除了避税,新加坡的 “中立属性” 也是吸引富豪的关键。作为东西方的 “资源交换窗口”,新加坡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成了富豪们的 “财富避风港”。简单说,东方占优就向东方靠拢,西方强势就向西方倾斜,无论国际局势怎么变,都能保住自己的资产。这一点和中国香港有些类似,但新加坡的国际认可度更高,金融体系也更独立,所以成了更优选择。

那么这些富豪的钱是怎么从中国转到新加坡的呢?其实路径并不复杂,最常见的就是通过香港中转。首先搞定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比如通过投资移民、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等),然后向中国外汇管理局提交申请,附上详细的收入来源证明(比如公司分红记录、股权收益凭证)和税收缴纳证明,审核通过后,第一次汇款不能超过申请总额的 50%,剩下的部分要在两年内分次汇出。比如某浙江富豪想要转移 20 亿资产到新加坡,第一次最多能汇 10 亿,剩下的 10 亿要分 3-4 次,在两年内逐步转出。

还有些富豪会用更隐蔽的方式:悄悄持有双国籍或多本护照。比如通过加勒比海国家的 “投资入籍计划”,花几十万美元买本护照,再保留中国户口,利用不同国家的出入境政策漏洞转移财富。这种行为其实违反了中国的国籍法(中国不承认双国籍),一旦被发现,会被注销中国户籍,但由于核查难度大,不少富豪还是会铤而走险。之前就有媒体曝光,某地产大佬同时持有中国护照和圣基茨护照,在海外购置了多套房产,资产转移总额超过 50 亿,而中国相关部门直到他旗下公司出现债务问题时才发现端倪。

伦敦:为全球富人量身打造的 “金钱帝国”

如果说新加坡是富豪的 “避税保险箱”,那伦敦就是富豪的 “奢华生活场”—— 这座城市从骨子里就是为全球富人服务的,为他们的钱服务,也为他们的生活服务。

李湘在伦敦的生活之所以如此滋润,就是因为伦敦把 “伺候富人” 做到了极致。这里有 5 家顶级足球俱乐部(比如切尔西、曼联),富豪们可以花钱成为 VIP 会员,近距离接触球星;有十几家国立艺术馆和博物馆(比如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但针对富豪的私人展览、文物鉴赏会层出不穷;还有几十家顶级画廊、至少 70 家米其林餐厅、50 多家剧院,从精神享受 to 口腹之欲,全方位满足富人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伦敦的金融服务。伦敦金融城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能提供外汇交易、证券债券发行、利率衍生品、保险与再保险、金属交易等全链条服务。简单说,富豪们把钱带到这里,就能享受到全球最专业的 “钱生钱” 服务。我有个朋友在伦敦金融城的一家对冲基金工作,他说那里的竞争异常残酷,每年都会淘汰大量名校毕业生,能留下来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这些人每天的工作就是设计复杂的金融产品,帮富豪们管理资产、规避风险、放大收益。比如中东某石油大亨把 100 亿美元交给他们打理,通过跨境资产配置、衍生品对冲等操作,一年就能赚 10-15% 的收益,比单纯存银行划算多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伦敦的 “奢华服务” 背后,是英国濒临崩溃的财政状况。2023-2024 财年,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 1.09 万亿英镑,支出却高达 1.21 万亿英镑,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4%,远超 3% 的国际警戒线。到 2023 年第四季度,英国公共部门的债务总规模已经突破 2.72 万亿英镑,人均负债高达 3.79 万英镑,政府每年光是支付债务利息就要花 1020 亿英镑 —— 这相当于英国全年教育预算的 1.5 倍。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英国不得不搞起了 “短期自救”:卖文凭。这就是为什么 “英国水硕” 四个字在中国已经全面普及。英国的一年制硕士,学费动辄 20-30 万人民币,而且申请门槛相对较低,成了很多人 “镀金” 的选择。但用人单位早就心知肚明,现在只要看到简历上写着 “英国一年制硕士”,都会格外警惕,第一时间去查应聘人的第一学历。某互联网大厂的 HR 就告诉我,他们去年招聘时,收到了几百份英国一年制硕士的简历,最终只录取了 3 个人,而且都是本科来自 985 院校、雅思成绩 7.5 以上的候选人。

其实英国自己也知道,卖文凭只是 “饮鸩止渴”。这种短期利益行为最多维持 15-20 年,等全世界都知道英国文凭 “廉价” 后,就没人愿意买单了。但没办法,英国的财政已经紧张到不得不这么做 —— 谁让它早就抛弃了工业化,把金融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英国的财政收入 90% 来自税收,其中个人所得税和国民保险占了税收的 40%,也就是说,英国的税收主要靠向个人收钱。而中国的税收结构完全不同,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 63%,其中增值税占了 42%,个人所得税只占 8%,主要靠企业缴税。举个例子:英国某公司高管年薪 100 万英镑,要缴纳 45% 的个人所得税,到手只有 55 万英镑;而中国某制造业企业年营收 1 亿元,要缴纳 13% 的增值税(约 1300 万),企业所得税 25%(扣除成本后约 1000 万),这两项税收就占了企业利润的很大一部分。

这种税收结构决定了英国无法再对内 “索取”—— 普通人的税负已经很高了,再加税会引发社会矛盾,所以只能向国际资本 “伸手”。为了吸引全球富人的钱,英国甚至默许了一些金融黑灰产的存在,还利用美国在二级金融市场的让利,让自己的财政盘子能勉强转下去。

而伦敦的 “富人服务”,本质上就是英国的 “吸金手段”。除了李湘这样的中国富婆,伦敦真正的 “金主爸爸” 其实是中东海合会的石油大佬、南亚婆罗门资本和俄罗斯寡头。卡塔尔主权基金花 150 亿英镑收购伦敦哈罗德百货,印度富豪米塔尔斥资 2 亿英镑买下伦敦肯辛顿宫旁的豪宅,这些才是支撑伦敦金融城的核心力量。中国的普通富豪、甚至一些诈骗犯、南美毒枭,在伦敦的财富版图里,只能算是 “边角料”。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李湘在伦敦很难进入顶级圈层。之前有媒体拍到李湘参加英国王室的慈善活动,和卡米拉握手时,她双手上前,姿态放得极低,但卡米拉只伸出了三根手指敷衍回应,这个场景引发了中国网民的群嘲。不是李湘不够有钱,而是在伦敦的财富金字塔里,她还没达到 “大金主” 的级别 —— 英国王室的奢华生活,主要靠的是中东和南亚土豪的 “供养”,李湘这样的中国富豪,还排不上号。

再看英国的移民政策,就更能理解这种 “求钱若渴” 的心态了。英国能出现苏纳克这样的南亚裔首相,而法国、德国的顶级政治圈至今没有外来移民染指,核心原因就是英国需要靠南亚资本续命。苏纳克的家族是印度移民,父亲是医生,母亲经营着一家药房连锁,家族资产丰厚,而他本人也毕业于牛津大学,深耕金融领域,这完全契合英国吸引南亚富有的移民的政策导向。

相比之下,法国和德国的工业实力还在,顶级命脉掌握在本土家族手里 —— 法国的沃本家族、穆里耶斯家族,德国的匡特家族、保时捷家族,这些家族靠工业支撑着国家力量,所以不需要向外来资本 “低头”,对移民的态度自然更硬气。而英国早就没了像样的工业,只能放下身段,吸收大量富有的中东和南亚移民,靠他们的财富维持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这就像清末的满清皇室,靠着蒙、汉等贵族的支持维持统治,英国现在就是靠着曾经的殖民地富豪阶层 “输血”,一起压榨本国中下阶层纳税人和英联邦的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