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花了数百亿,却在“拉椅子”?深度复盘重庆18号线的前世今生

前两天早高峰,我坐了一趟重庆轨道18号线。车厢里稀稀拉拉几个人,空余的大片座位,生动地诠释了网友口中的那个词——“拉椅子

前两天早高峰,我坐了一趟重庆轨道18号线。车厢里稀稀拉拉几个人,空余的大片座位,生动地诠释了网友口中的那个词——“拉椅子”。

看着窗外飞驰的风景和车厢内巨大的反差,一个问题不禁浮现在脑海:这条耗资数百亿、两次跨越长江的地铁线路,为何会陷入如此“孤独”的境地?

有人嘲笑它规划失败,有人吐槽它浪费资源。但在我看来,18号线的“拉椅子”,不是失败,而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

“先天不足”:一把好牌,为何没打好?

平心而论,18号线规划手笔还是挺大的。它串联起渝中、九龙坡、大渡口、巴南四区,连接解放碑、杨家坪两大商圈,还拥有白居寺、李家沱两座世界级的公轨两用大桥作为“门面”。

但为何客流惨淡?复盘下来,主要是几个“先天不足”的问题:

1. 沿途区域的覆盖的客流量有限。 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没有深入巴南李家沱片区的腹地,而只是从旁边擦肩而过,未能很好的解决一些人口密集区域的出行痛点。

1. “孤岛”站点与尴尬距离。 有些站点的位置,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李家沱大桥站,孤零零地立在桥头,周围缺乏居民区;而石坪桥站,离繁华的杨家坪站只有短短500米,客流还没聚集起来,下一站就到了,十分尴尬。

2 “队友”不给力,配套没跟上。 地铁修好了,但周边的公交接驳、断头路改造、商业开发却慢了半拍。

“后天发育”:别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18号线“没救了”?

恰恰相反。重庆下棋,向来看的是三步之后。18号线目前的“拉椅子”,只是因为它还处在“发育期”。它真正的威力,要等“装备”出齐了才能显现。

第一步:是“打通经脉”的北延线。 18号线正在向渝中下半城延伸,未来将直达解放碑、十八梯等核心区域。等到2026年北延线建成,它将彻底盘活母城的交通微循环,届时,客流将迎来第一次质的飞跃。

第二步,是“点石成金”的TOD开发。 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城市发展的引擎。未来的金鳌寺车辆段,将开发成集商业、居住于一体的超级综合体,这种“站城一体”的模式,会像磁铁一样,为沿线吸引来庞大的人流和商机。

第三步,是“成网成片”的未来。 随着歇台子站的开通,以及未来与24号线、26号线的换乘,18号线将从一条“孤独的线”,真正融入重庆庞大的轨道交通网络,成为不可或缺的南北大动脉。

所以,别再嘲笑18号线“没人坐”了。修地铁,并不单单是为了解决今天问题,而是为了布局明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