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价直播间里,主播嘶吼着“家人们,今天砍到底价!”的背后,是中国传统零售渠道面临的空前挑战。
“从前这条300米的街上,挤着6家烟酒店抢生意,如今2家挂出了转让牌,我这店能不能撑过年底都不好说。”河南某县城烟酒店老板老吴的叹息,道尽了2025年传统零售行业的凛冽寒冬。
01 价格乱象,直播低价冲击传统渠道
直播电商的价格战已经演变为一场没有赢家的竞争。从“贱卖”、“白菜价”到“亏本甩卖”,这些词汇充斥着各大直播间。
表面上看,超低价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细究之下,这种“实惠”背后暗藏玄机:过度压低价格必然带来品质的下降,商家不得不在原材料、生产工艺上做文章,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低价策略正在透支品牌价值。当消费者习惯了超低价后,品牌想要回归正常定价将变得异常困难,这种价格认知的扭曲正在摧毁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更为极端的情况是,一些直播间出现了荒诞的价格欺诈案例:消费者花费6.81元购买“10斤装花生米”,收货后发现仅有10粒;宣称19.9元12个“拳头大小”的大肉粽,实物仅如鹌鹑蛋。

02 现实困境,传统零售渠道生存艰难
传统烟酒店的经营环境愈发艰难。权威数据显示,进入2025年,传统烟酒店业绩下滑10%,超一成的烟酒店关闭停业,其余超过三成的店铺处于半歇业状态。
利润暴跌是压垮众多零售店的“第一根稻草”。当前烟酒店内名酒大单品的净利润普遍低于5%,即便是名酒旗下的系列酒,利润率也仅维持在10%-12%。
曾经让烟酒店主“底气十足”的名酒,如今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烫手山芋。几乎没什么差价空间可赚,卖一瓶千元级名酒,利润往往不到30元,遇上促销活动,甚至要倒贴5块钱。
价格倒挂更是行业常态。某头部酒企的千元级大单品,线上线下价差能达到100多元。消费者进店后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比价。
03 深层剖析,恶性竞争的破坏性循环
直播电商领域的低价内卷,本质是一场没有赢家的竞争。主播们不断降价以维持流量,品牌为保住市场份额被迫跟进,消费者在享受短期优惠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这场恶性竞争的推手。
最终,整个行业都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合规成本高企的正规企业难以与“三无产品”打价格战,而流量依赖症迫使商家不断降低价格底线。
这种恶性竞争正在摧毁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根基。一种“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正在摧毁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根基。
当商家和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压低自己价格的时候,那么企业利润率将会迅速降低,必然会“节衣缩食”,缩减产品成本、研发成本,最后导致企业、消费者、产业的多输。

04 转型之路,传统渠道的突围策略
面对生存压力,传统零售商正在探索多种转型路径。数字化转型成为重要选择,具备完整数字化基因的实体店存活率比传统门店高出显著比例。
许多烟酒店开始尝试线上渠道。江苏某县城的店主主动接入互联网平台做即时零售,“平台统一采购供货,我接单后赚佣金,卖一瓶千元名酒能返20元。虽然单瓶利润不高,但单量稳定”。
体验升级同样成效显著。安徽某县城的店主在烟酒店里增设茶桌,让顾客买酒时能坐下来喝茶聊天。“不少老顾客会约朋友来店里品茶、选酒,顺便还能谈点生意”。
精细化运营是另一条可行之路。湖北某县城的店主放弃了“多而全”的铺货模式,精选了2款本地受欢迎的光瓶酒作为主打产品,毛利率能达到15%,比卖名酒赚得多。

05 未来展望,价值回归与生态重建
要走出这一困局,各方都需要重新思考。对平台而言,应建立更有效的价格监管机制,遏制恶性竞争;对品牌来说,需要回归产品本质,通过提升品质和服务来构建竞争力。
消费者也要建立理性的消费观,不能被短期低价蒙蔽双眼。历史已经证明,贸易壁垒从来挡不住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
中国企业的破局,必须要告别这种内卷式的向下竞争,向上突围出一批绝不能被打倒的品牌。
像国际品牌苹果、戴森,还有国内的农夫山泉,为啥这么多年稳居市场龙头,就是因为它们都拿出了无可替代的拳头性产品,成为了“品类价值标准的制定者”。
未来零售业将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场所,而成为社区生活的枢纽。那些能够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同时强化本地服务优势的实体店,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存活下来,甚至发展得更好。
超低价不是零售业的终极答案,只有回归商业本质,追求质量与服务的提升,才能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您的转型经验或困境,我们将邀请行业专家为您提供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