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几个做媒体的朋友处理采访录音,发现大家都卡在“怎么把絮絮叨叨的录音变成能用的文字”这一步——要么转出来的文字乱成一团,要么发言人分不清,整理起来比重新听一遍还麻烦。
刚好我最近在用听脑AI,试了半个月,感觉像找着了个“懂录音的小帮手”,今天就聊聊怎么用它快速搞定录音转PDF,甚至还能挖掘出点额外的好用功能。
一、先说说它让我惊喜的几个功能——像给录音装了个“智能处理器”我一开始以为“实时录音转文字”就是把声音变成文字而已,结果用的时候发现它居然能区分发言人。上次跟客户开线上会,我一边录一边看屏幕,左边是跳动的录音条,右边同步出文字,不同发言的人会用蓝色、绿色等不同颜色标出来,比如客户说“这个方案我们再想想”,屏幕上直接显示“王总(蓝色):这个方案我们再想想”。
录完后我直接把文字复制出来,根本不用再翻录音找“是谁说的”,比之前用的那些工具强多了——之前用别的工具转采访,我得反复听录音标名字,现在省了至少20分钟。
还有智能会议纪要,这是我现在开项目会必用的功能。上星期做项目复盘,我开着听脑AI录,结束后点了一下“生成纪要”,没想到它居然把我刚才说的“这个事得下周弄好”改成了“请项目组于下周三17:00前完成该事项”,还自动分了“项目进展”“问题分析”“待办事项”三个板块。
更绝的是,待办事项里居然标了负责人“张三”和deadline“2024-05-22”。我当时就愣了:“这比我自己整理得还专业?”后来把纪要导出成PDF发给团队,大家都说“这个纪要清楚多了,不用再问你怎么安排了”,我心里偷着乐——终于不用熬夜整理纪要了。
再说多语言处理,我有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用了之后,跟我夸了三天。他上周跟日本客户打电话,用听脑AI录的,结束后点“翻译”,直接得到了中日双语的文字,连客户说的关西腔都识别出来了。他给我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找了翻译,结果他说“就是听脑AI自动转的”。对了,它还支持19种地方方言,比如四川话、广东话——我妈说四川话跟我聊天,我用听脑AI录,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出错,比我之前用的工具强太多(之前用某XX转我妈说话,“娃”能转成“哇”,现在终于对了)。
最妙的是AI问答与创作,这个功能帮我解决了“录音太长不想听”的痛点。昨天我翻之前的客户录音,想找“产品迭代计划”,可是1小时的录音实在不想再听一遍,就打开听脑AI,在“我的录音”里找到那个文件,点“AI问答”,输入“XX客户提到的产品迭代计划有哪几点?”,结果不到10秒,它就列出了三点,还标了出自录音的哪一部分(比如“00:15:30-00:17:00”)。

AI问答
我觉得不够,又点了“生成PPT大纲”,它马上给了我一个大纲,包括“迭代背景”“迭代内容”“时间安排”“预期效果”,我对着改了改,下午的汇报就用上了——领导还夸我“这个大纲做得挺清楚”,我心里美滋滋的。
二、为什么它能这么好用?——藏在功能背后的“技术”我好奇问过客服,才知道它的“聪明”是有技术支撑的:
- 双麦克风阵列降噪:就像给录音装了个“噪音过滤器”——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环境噪音,再用算法把噪音“吃掉”。上次我在咖啡馆录采访,旁边有人聊天,结果转出来的文字里没什么杂音,比我用手机录的清楚多了(之前用手机录咖啡馆的声音,转出来全是“嗡嗡”的杂音,根本没法用)。
- 动态增益调节:它会“实时监听”声音大小——对方说话声音小了,自动把收音调灵敏;声音大了,就调小。上次跟同事打电话,他那边信号不好,时大时小,结果转出来的文字没断句错误,比我自己听录音猜“他刚才说的是‘好的’还是‘是的’”强多了。
- DeepSeek-R1技术:这个是它的“核心大脑”,据说是最新的NLP模型,就算在嘈杂环境(比如地铁、菜市场)也能保持高精度识别。之前我在地铁里录了一段思路,周围有广播声、脚步声,结果转出来的文字准确率也很高,只有个别需要进行校正——之前也有用别的工具在地铁上录音,转出来的文字全是“乱码”,现在终于不用再找安静的地方录音了。
三、新手怎么用?——5分钟学会,比翻说明书还快其实它的界面特别简单,就算是第一次用,跟着步骤走也能很快上手:
1. 实时录音转文字(最基础也最常用)
打开听脑AI的APP或网页,点右下角的“实时录音”按钮,选好要识别的语言(比如“中文+英文”),然后点击“开始录音”。这时屏幕右边会同步出文字,不同发言人用不同颜色标注,你可以一边录一边改(比如把“娃”改成“产品”)。录完后点“停止”,选“导出”——可以导出成文字或PDF,直接发给同事就行。我一般录采访的时候用这个功能,一边录一边标重点,省得之后再返工。

多文件类型
2. 智能会议纪要(项目人必学)
录完会议后,不要直接导出,先点“生成纪要”。它会自动把口语化内容改成书面语(比如“这个事得弄”改成“请相关负责人尽快完成”),还会分“项目进展”“问题分析”“待办事项”等板块。你可以自己调整板块顺序(比如把“问题分析”放在前面,更符合阅读逻辑),然后添加待办事项(比如“张三 下周三17:00前提交方案”),最后导出PDF——发给团队,大家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我每次开项目会都用这个功能,再也不用熬夜整理纪要了。
3. 多语言/方言处理(跨境或方言用户必用)
录的时候选“多语言识别”(比如“中文+日语”),录完后点“翻译”,就能得到双语文字。要是有方言(比如关西腔、四川话),选“方言识别”里的对应选项(比如“关西语”“四川话”),转出来的文字会更准确。我朋友用这个功能跟外国客户打电话,再也不用找翻译了,节省了好多时间。
4. AI问答与创作(输出结果更高效)
在“我的录音”里找到要处理的录音,点进去,然后点“AI问答”,输入你的问题(比如“客户提到的痛点有哪些?”“这个会议的重点是什么?”),它会马上回答。要是想生成PPT大纲,就点“生成PPT大纲”,它会给你一个结构化的大纲(比如“迭代背景-迭代内容-时间安排-预期效果”),你可以自己修改。我最近用这个功能处理了好多录音,感觉比之前高效多了——再也不用翻长录音找关键点了。
四、效果怎么样?——用实例说话上周我用听脑AI录了一个1小时的采访,实时转文字只用了不到1分钟,准确率有90%以上——比我之前用的工具快了两倍。我把文字导出成PDF,给编辑看,他说“这个采访稿比之前的清楚多了,不用再改了”,我心里特别爽。
还有上星期的项目会,生成的纪要里待办事项都标了负责人和deadline,我把PDF发给团队,大家都说“这个纪要太清楚了,不用再问你了”——之前我整理的纪要,总有人问“这个任务是谁的?”“什么时候交?”,现在终于不用再解释了。
五、给新手的优化建议——我试错试出来的“小技巧”1. 嘈杂环境一定要开“双麦克风降噪”:我之前没开,结果转出来的文字有杂音,后来开了之后,效果明显好了很多——比如在咖啡馆录,杂音几乎听不到了。
2. 录会议前先输参会人名字:这样发言人区分会更准确——比如把“李总”“张三’输进去,转出来的文字会直接标“李总:”“张三:”,不用再猜是谁说的。
3. 生成纪要后自己调整板块:比如把“问题分析”放在“项目进展”前面,这样更符合阅读逻辑——团队看的时候,先看问题,再看进展,会更清楚。
4. AI问答要“具体”:比如问“客户提到的产品价格是多少?”比如“客户提到的产品信息有哪些?”回答得更准确——我之前问过模糊的问题,结果回答得也模糊,后来改得具体了,就好多了。
六、不同用户怎么用?——个性化建议,不用跟风- 做媒体的朋友:必用“实时录音转文字”和“发言人区分”——采访稿不用再翻录音找名字,省好多时间。
- 做跨境电商的朋友:必用“多语言处理”和“方言识别”——跟外国客户打电话不用找翻译,节省时间。
- 做项目管理的朋友:必用“智能会议纪要”和“待办事项”——会议内容整理得清清楚楚,团队执行起来更高效。
- 做销售的朋友:必用“AI问答与创作”——快速找到客户提到的关键点,生成PPT大纲,做汇报的时候更轻松。
最后想说——它不是“工具”,是“帮你省时间的伙伴”。
我用听脑AI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一开始的“试试看”到现在的“离不开”,真的觉得它帮了我好多忙。之前我整理录音得花2小时,现在只用20分钟;之前开项目会得熬夜整理纪要,现在点一下“生成纪要”就完事了。
对了,它还支持多平台——我一般用网页版录会议(屏幕大,能一边看文字一边标重点),用APP录采访(方便随身携带),两种方式都挺顺手的。
要是你也被录音整理困扰,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工具,而是“实实在在帮你解决问题”的。我第一次用的时候,只用了5分钟就学会了实时录音转文字,现在已经慢慢熟练用它的其他功能了。要是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问我,我帮你解决。
总之,录音转PDF这件事,有了听脑AI,确实变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