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利,龙鹰相斗群狼肥。
“若中美拼个你死我活,最大的赢家不会是两国中的任何一方,而是俄罗斯、印度、欧洲和日本!”说出这番惊人警告的,不是中国的学者,而是曾被称作“对华强硬政策核心设计者”的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
这位45岁的美国国防部前高官,曾是特朗普政府中推行“美国优先”政策的急先锋,甚至被特朗普儿子称为“真正的明白人”。然而,就是这位昔日的“麻烦制造机”,如今却成了美国战略圈中敲响警钟的“明白人”。

美国战略的觉醒:鹰派智者的反向警告
2025年4月,科尔比正式就任美国国防部负责政策事务的副部长,成为特朗普政府对外军事战略的关键操盘手。出身政治世家的他,祖父曾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早在耶鲁求学期间就展现出独立思考能力,曾公开批评伊拉克战争是“历史性错误”。
作为共和党内“优先派”的代表人物,科尔比一直主张美国应减少对亚洲以外地区的军事投入,集中资源应对中国。然而,这位曾经的中国威胁“吹鼓手”,在亲身经历美国战略资源的严重透支后,开始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警告。
2025年6月,美国国防部对“奥库斯”核潜艇协议的审查暴露出致命困境——单艘潜艇造价突破300亿美元,工期延误导致澳大利亚订单交付延迟五年。而同期,中国海军已下水三艘096型战略核潜艇。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科尔比意识到,美国同时支撑欧洲与亚太两场高端冲突的能力已逼近极限。

资源透支:美国霸权的不可承受之重
据2025年数据显示,美国国防预算已突破9000亿美元,其中65%用于维护现有海外基地,而中国则将同等规模的资金投入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这种“守成”与“创新”的路径分野,正在悄然重塑全球权力格局。
科尔比的担忧日益加深——美国正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对华强硬政策非但未能阻止中国崛起,反而将自身拖入资源透支的泥潭。
更令其警觉的是美国盟友体系的“搭便车”行为。他在内部备忘录中直言,乌克兰战场上的武器消耗已将美军武器储备耗尽,这直接影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能力。
科尔比在社交平台上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的一些盟友可能不欢迎坦率的对话。”这番话折射出他对盟友“战略模糊”的不满,也反映出美国霸权面临的现实困境。

渔翁得利:全球格局的重塑与博弈
科尔比观察到,就在中美陷入缠斗之时,其他国家正悄然坐收渔利。
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玩转“折扣牌”,2024年对华天然气出口量激增40%,却将S-500防空系统优先出售给印度。欧盟27国虽高调制裁俄油,却通过进口印度加工的“转口俄油”实现能源进口量反弹。
印度更是精妙地玩转平衡术。这个南亚大国一边参与美日印澳“马拉巴尔”军演,一边将对华贸易额提升至1360亿美元,其中70%为转口贸易。印度凭借英语优势和人口红利,在半导体封装测试领域吸引到台积电、英特尔等企业的200亿美元投资。
日本则在2025年《防卫白皮书》中明确将“应对中美冲突”列为首要任务,其潜艇部队规模扩张至24艘,却同时与中国签署了200亿美元的LNG长期供应协议。这种“左右逢源”的平衡术,让东京成为地缘动荡中的最大赢家之一。

制裁困局:西方阵营的裂痕与双重标准
欧盟在2025年7月通过对俄罗斯第18轮制裁方案,首次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印度的最大炼油厂实施制裁。爱沙尼亚外交部声明称,此轮制裁的核心措施之一是将俄石油价格上限从每桶60美元降至47.6美元。
然而,这些制裁措施背后,西方阵营的裂痕日益明显。
欧盟成员国斯洛伐克曾六次反对此轮制裁方案,直到获得欧盟关于潜在天然气短缺、价格上涨、运输费等方面援助的保证后,才最终批准制裁措施。这种“嘴上喊制裁,身体很诚实”的双重标准,让美国承担着遏制中国的战略成本,却让其他国家坐收渔利。
科尔比的激进政策已引发五角大楼内部的不满,甚至连共和党大佬麦康奈尔也批评他“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更严重的是,这一系列行动让美国几十年来积累的国际信誉彻底崩塌。

经济依存:中美竞争的荒谬现实
中美经济深度绑定的现实,更凸显对抗的荒谬性。2024年中美贸易额达6880亿美元,尽管经历关税战冲击,双方仍保持着惊人的互补性。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占全球份额的18%,美国购买的中国机电产品占其进口总量的32%。
这种共生关系在科技领域尤为明显:高通公司2018年在中国赢得专利诉讼,迫使苹果支付45亿美元专利费,而苹果当年在华营收却逆势增长17%,大中华区贡献其全球利润的35%。
科尔比意识到,这种“制裁-获利”的悖论,暴露出美国战略精英对全球产业链的认知盲区。
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正在加速利益转移。当美国对华加征145%关税导致6000亿美元贸易停滞时,越南承接了32%的服装订单转移,墨西哥拿下18%的家电产能,而印度在半导体封装测试领域吸引到台积电、英特尔等企业的200亿美元投资。

新时代的博弈:多极世界的悄然来临
科尔比的转变折射出美国战略精英的认知迭代。他坦言,美国对华强硬政策非但未能阻止中国崛起,反而将自身拖入资源透支的泥潭。
这场争论背后,是全球化时代大国博弈的残酷逻辑:当两个核大国陷入零和博弈时,其他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战略模糊”实现利益最大化。
俄罗斯借助中印市场消化能源过剩,印度利用欧美矛盾获取技术转移,欧洲通过能源多元化降低对美依赖,日本则在军事松绑与经济扩张间寻找平衡点。这些国家或许不会直接挑战美国霸权,却正在悄然改写游戏规则。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当美国战略界还在争论“谁在利用中美矛盾”时,全球产业链早已用脚投票。202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稳定在30%,而美国工业产值占比跌破15%。

正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中国古典寓言所预示,当今中美博弈的最大赢家可能并非直接交锋的双方。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科尔比的担忧正一步步变为现实——美国“优先”反而导致美国“孤立”,美国“强硬”反而加速美国“透支”。
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韵。当两个巨人专注于彼此缠斗时,旁观者已在悄悄拾走他们掉落的武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