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赛罕区前阵子办婚礼出乱子了。8个人穿着看起来跟骑警几乎一模一样的衣服,大摇大摆当婚庆车队,外人乍一看还真以为是警察护送。等巧报派出所查清楚,原来这主意是婚礼组织者夏某某出的,为了让婚礼有点特别气氛,直接在网上买了仿造警服给工作人员穿。这波操作也不便宜,最后夏某某因为违反了《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被罚款1000元,那些仿个八九不离十的衣服全都被没收。目前警方还在继续调查,估计后续还不好说。
如果你以为只有喜事上会有人乱穿制服就错了。5月的时候云南威信县麟凤镇也出过类似事。龙塘村一个村民左某某家里给他祖母办丧事,结果当天雨太大,他们也想花样整整活,于是从邻居黄某某那借来20件印着“警察”字样的雨衣——这些也是网上买来的。公安机关很快介入,这种和警服长得差不多、又能造成误解的衣服明令禁止,涉嫌违法,就立案查处走流程了。

不止老百姓为了热闹办事时有这种骚操作,演员圈子也有点乱套。今年9月嘎子哥谢孟伟,拍戏间隙直播卖货,还身上穿着明显带有警用标志的衣服,场面多少有点“迷惑行为大赏”,结果可想而知,被依法拘留7天。这种教训也算现身说法了。

要说为啥这些套装会这么频繁地“溜达”到普通手里,很大原因是网络平台监管有漏洞。有记者专门去社交平台试水,仅微信里缝缝补补就能找到声称能生产或卖警服的商家。加了商家的微信号,朋友圈照片里警帽、肩章、警号啥都有,短视频平台更别提。光是一套下来全副武装,也就五百块钱左右。还有卖家称警服尺码小了要转手、一整套1300元,也是正品保障;甚至还有出租业务,一天几十元租一身出去拍照?

按规定,人民警察制式服装、警械、证件这类统统不是市场上该流通的东西,只能指定企业生产,不能随意对外卖,普通人一旦买了不仅没啥用,还可能违法。非法购买、持有这些装备,一旦被抓住轻则拘留警告、重则三年内坐牢加罚款,有单位搞这个还要追究负责人,包括可能以招摇撞骗罪论处,真的是风险超高。

不过实际情况让人头疼,不少电商平台上执勤服、保安服、各类制式制服泛滥。商家盘问之下,有的否认、有的拐弯抹角,就是不正面承认卖警服。但看照片,比对颜色款式标识,不专业的人一眼根本分不出来真假,至少外观上达到了90%的相似度。业内专家解源源提醒,这属于极易引起混淆的典型案例,法律对制假售假的处罚也越来越严,从停业整顿、警告、罚数千上万元,再到刑责,尺度一直在加大。

老百姓有时候真分辨不清,上网看到一群人穿着蓝色制服、领口警徽、裤带闪闪发亮,正常情况下哪有心思去扣细节?很多违法违规买的“警用装备”也常被拿去炫耀,发照片、发视频,还真有不少路人信以为真。比如去年9月底武汉有个男子就在网络上晒自购警服,一下把自己送进拘留所。

网络渠道多元,说监管难也确实有理,不过解决堵漏光靠执法部门还不够,平台责任才是真的关键。用图像识别技术筛查商品信息,加强日常抽查巡查,把明显违规账号列入“黑名单”,这才靠谱。同时应该确定行业制服标准、彻底和警服划清界限,不然各种打擦边球的产品只会越来越多。当然,这样灰色产业链想消失,没有政府、平台和公众一起留心,多方合力还真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