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老板破产10年,女儿在国外突然来电:爸,迪拜的房子要卖吗?
......
十年前,他是山西赫赫有名的煤老板,出门豪车接送,进门鞠躬问好。
如今,他蜗居在城中村的地下室,风烛残年,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亲戚们不再登门,朋友们避而不见,连结发妻子也弃他而去。
就在他以为这辈子就要这样度过时,远在国外的女儿突然打来电话:“爸,迪拜的房子要卖吗?”
01
老王站在工地门口,腰板挺得笔直。
五十五岁的他,身着褪色的保安制服,眼神却依然犀利。看着进出工地的豪车,他的思绪不禁飘回了十年前。
那时的他,不是穿着这身廉价制服站在工地门口,而是坐在豪车后排,傲然进出太原最高档的场所。
作为远近闻名的煤老板,他旗下的三座煤矿年产值上亿,是真正的"一人富贵,全村跟着沾光"的风云人物。
2006年至2008年,是老王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煤炭价格节节攀升,一吨原煤从200元涨到了近千元。那时的日子,像是做梦一般美好。
太原最繁华的地段,他买下了一套六百多平米的豪宅,光是装修就花了几百万。家里的客厅铺着进口大理石,水晶吊灯价值不菲,连马桶都是从日本特意定制的。
每天清晨,他出门时,四辆黑色奔驰早已在楼下等候。司机、秘书、保镖、助理,一应俱全。即便只是去附近的茶楼喝茶,也是这般排场。
妻子那时过得更是滋润。平日里,她出入各大高档商场,从不看价格标签。LV、香奈儿、爱马仕的包包,她每样都有好几个。
每个月去美容院的次数不下十次,每次消费动辄上万。在她的朋友圈中,她是众人艳羡的对象,出席各类夫人俱乐部活动时总是最耀眼的存在。
一到周末,妻子便组织一帮太太们去打麻将。
赢了笑嘻嘻,输了也不心疼。"不就是几万块吗?我家老王一天赚的都不止这些。"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言语间满是骄傲。
女儿自小被送到国外读书,先是英国的贵族寄宿学校,后来又去了美国的常春藤名校。
每年寒暑假,一家人便出国旅游。欧洲、美洲、大洋洲,几乎走遍了大半个地球。女儿的零花钱一个月就有几万块,比很多人一年的工资还要多。
那时的老王,出手阔绰得令人咋舌。
一次公司庆功宴,他一晚上就开了88瓶茅台,每一瓶都是五粮液镇场子,光酒水就花了几十万。
宴会上,他随手就给唱歌的服务员塞了一万块小费,让那姑娘感动得直掉眼泪。
朋友来往更是络绎不绝。
饭局一个接一个,应酬多得记不清楚。有时一个晚上要赶三四场饭局,每场都得喝得尽兴才行。
生意场上的朋友,地产圈的朋友,金融圈的朋友......他的通讯录里存满了各路人脉,拿出来一个能吓死人的大人物名单。
亲戚们更是把他家当成了香饽饽。
逢年过节,礼物送得比过山车还勤。
小舅子三天两头来家里坐坐,一坐就是开口借钱投资。大姨子的儿子要上大学,直接找他要赞助。
妻子的表妹要买房子,他二话不说就给付了首付。无论谁家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位财大气粗的煤老板。
那时的老王,走到哪里都是一呼百应。
饭店里遇到熟人,十桌八桌一起埋单是常事。
有人找他合作,都得提前预约,还不一定能见上面。领导来视察,他在前排陪同。企业家论坛,他是嘉宾主讲。风光得不可一世。
那些巅峰时期的辉煌,像是上辈子的记忆,恍若一场大梦。
02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煤炭价格从高点跳水,短短几个月跌去近一半。老王原本以为只是暂时的低谷,便大量囤积煤炭,等待价格回升。谁知道,这一跌就是没完没了。
更糟的是,国家开始整顿煤炭行业。小煤矿被强制关停或合并,环保标准提高,安全投入增加。一系列政策调整,让老王的资金链越绷越紧。
他的三座煤矿,一座因为安全事故被勒令停产整顿,一座因为不符合环保标准被限期整改,还有一座被政府划入了整合区域,必须交由国企接管。
资金回笼遇阻,新增投入又接连不断。老王开始四处借钱,希望能撑过这段艰难时期。银行贷款、民间借贷、抵押融资,他试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
就在这危急关头,老王的合伙人带着公司账上的流动资金消失了。
那是他最信任的人,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这个背叛,比刀子还狠,直接捅进了他的心窝。
债主们闻风而动,一拥而上。银行抽贷,合作伙伴撤资,投资者索赔。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夜之间全部倒塌。
法院很快就查封了他名下的所有资产。
豪宅、豪车、公司股份,甚至连妻子名下的财产也未能幸免。一纸判决书,将他从亿万富翁变成了负债累累的"老赖"。
妻子得知这一切时,先是震惊,继而是歇斯底里的咆哮。
"你怎么能这样?你怎么能让我们家破人亡?"她尖叫着,将客厅里价值连城的花瓶砸在地上,碎片四溅,像极了他们支离破碎的生活。
女儿接到消息时正在美国读大学。
电话那头,她沉默了许久,只说了一句:"爸,我会自己想办法的。"然后就挂断了电话。从那以后,她的联系就变得越来越少。
亲戚们一个接一个地疏远了。先是借口忙,然后干脆不接电话。
曾经热情地喊他"姐夫"、"大哥"的人,如今见了面都绕道走。那些曾经借钱的亲戚,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生怕他去讨债。
朋友圈更是一夜洗牌。
那些曾经称兄道弟的酒肉朋友,消失得无影无踪。领导们也不再接他的电话,合作伙伴纷纷撇清关系,甚至有人落井下石,在背后说他的坏话。
"早就知道他会破产,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听说他偷税漏税,这是报应。"
"他那个煤矿本来就不怎么安全,出事是迟早的事。"
这些话,通过各种渠道传到老王耳中,每一句都像一把刀,剜着他的心。
破产后的第一个月,老王还能住在自己的豪宅里。
但很快,银行就收走了房子,他不得不搬出来。
没有收入,没有住所,他只能租了个小区门口的地下室,蜗居在那个阴暗潮湿的十几平米空间里。
邻居们议论纷纷,指指点点。"看,就是他,以前的煤老板,现在落魄成这样。"孩子们好奇地透过窗户往里张望,像是参观动物园里的珍稀动物。
破产后的第三个月,妻子提出了离婚。
"我嫁给你是因为你有钱有势,现在你一无所有,我凭什么要跟你过苦日子?"她冷酷地说。
离婚协议书上,她要走了所剩无几的财产,却放弃了女儿的抚养权。在她看来,带着一个没钱养的女儿,只会影响她再嫁的机会。
半年后,老王得知前妻嫁给了一个比他更有钱的企业家。新婚宴上,宾客如云,热闹非凡。而他,连邀请都没收到。
女儿因为父母离婚的事情,决定留在国外不回来。
她在电话里说:"爸,我在这边找到了工作,能自食其力了。你不用担心我,好好照顾自己。"此后,联系变得越来越少,最后几乎断了。
工作也是一波三折。他尝试着找工作,但处处碰壁。
年龄大、无技能、还背负着"老赖"的名声,没有公司愿意雇佣他。最后,他只能靠做些临时工维持生计。
送外卖、发传单、看工地,什么活都干过,却依然入不敷出。
以前一顿饭能花掉上万,现在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到两千。
从早餐吃鲍鱼燕窝,到如今每天窝头咸菜。曾经一掷千金的煤老板,如今却要为几块钱的菜价讨价还价。
他的健康也每况愈下。
常年的烟酒应酬,给他留下了高血压和脂肪肝。但现在,他连最基本的医药费都负担不起。每天晚上,他躺在那张破旧的单人床上,望着斑驳的天花板,回想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魄,心里的苦涩无人能懂。
十年过去了,他从一个呼风唤雨的煤老板,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老保安。命运的落差,大得令人心碎。
03
春节临近,老王坐在城中村的地下室里,望着窗外稀疏的行人发呆。
十年前的这个时候,他的豪宅里早已张灯结彩,亲朋好友川流不息,觥筹交错间尽是欢声笑语。而如今,连个问候的电话都没有。
他翻开手机通讯录,密密麻麻的名字仿佛在嘲笑他的孤独。
曾经的这些号码,每一个背后都代表着一段关系,一份人脉。现在,它们只是冰冷的数字,再也没有温度。
鼓起勇气,他拨通了一个曾经称兄道弟的煤老板的电话。
电话接通了,但对方听到他的声音后,态度立刻变得冷淡。寒暄几句后,对方借口有事匆匆挂断了电话。他明白,自己已经被这个圈子彻底抛弃了。
老王不死心,又拨通了几个号码,结果不是无人接听,就是敷衍了事。有的甚至直接挂断,再打过去就被拉黑了。
十年前热络非凡的通讯录,如今成了一本讽刺的工具书,记录着人情冷暖的残酷现实。
最让他心寒的是大舅子的态度。
当年,大舅子几乎是他的常客,三天两头上门,称兄道弟,借钱投资。老王慷慨解囊,前后借给他上百万,连借条都没打。
如今,大舅子的公司做得风生水起,早已还清了别人的债务,唯独对他的钱只字不提。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王在街上遇到了大舅子。他鼓起勇气上前打招呼,大舅子却装作没看见,匆匆钻进了一辆豪车。老王站在原地,风中凌乱,心如刀割。
还有大姨子的儿子,当年上大学时,老王一次性给了二十万作为学费和生活费。
如今这个侄子已经大学毕业,在一家外企工作,收入不菲。
前几天,老王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侄子晒出的豪车照片,配文是"努力终有回报"。看到这里,老王苦笑不已。
是啊,努力是有回报的,但有些回报,是建立在别人的恩惠之上,却被选择性遗忘了。
妻子的表妹更是绝情。
当年买房子,老王二话不说就给付了首付,约定日后有能力了再还。
如今表妹的房子已经升值翻倍,但她不仅没提还钱的事,反而在亲戚聚会上说:"早知道王德明会破产,谁会借他的钱啊?那钱来路不正,花了也不安心。"这话传到老王耳中,如同一记耳光,火辣辣地疼。
那些曾经在他公司里做事的员工,如今看到他也是绕道而行。
有些甚至在背后指指点点,编造各种谣言。什么偷税漏税、行贿受贿、生活腐化,能想到的罪名都往他头上扣。
这些流言蜚语像一把把锋利的刀,日复一日地剜着他的心,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世界上还有没有真情存在。
在社交场合,老王常常感到无地自容。曾几何时,他出现在哪里,都是焦点,众星捧月。
如今,他走进一家普通的餐馆,都能感受到异样的目光。那些曾经巴结他的人,如今视而不见;那些曾经恭维他的人,如今指指点点;那些曾经敬他酒的人,如今嗤之以鼻。
邻居们的闲言碎语更是如影随形。
"看,就是他,以前的煤老板,现在落魄成这样。"、"活该,这就是报应。"、"听说他做生意黑心得很,这是天道轮回。
"这些话,像一把把钝刀,慢慢地割着他的自尊心。
曾经叱咤风云的煤老板,如今沦为众人茶余饭后的笑柄。这种从云端跌落尘埃的感觉,比破产本身更加令人难以承受。
04
正月初五,老王早早地起床,洗漱完毕,准备去工地上班。
虽然是春节假期,但他没有休息的奢侈。多上一天班,就多一天的工资,这对他来说,是不能放弃的。
临出门前,他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看了一眼。
除了几条垃圾短信,没有任何人给他发过信息或者打过电话。这已经是他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了,孤独得连电话诈骗都懒得找他。
他突然想起,十年前的春节,他的手机几乎要被各种祝福轰炸。
亲戚朋友、合作伙伴、下属员工,无数人争先恐后地向他问候,希望能得到他的青睐。而如今,连个问候都没有,仿佛这个世界已经彻底将他遗忘。
就在他准备出门的那一刻,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串陌生的国际号码。老王愣了一下,犹豫着要不要接听。
在如今诈骗横行的年代,一个陌生的国际来电,很可能是电信诈骗。
但出于一种莫名的直觉,他还是按下了接听键。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
"爸,迪拜的房子要卖吗?"女儿在电话那头问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