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人生,是有两次生命的。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的,它关乎血脉、感情和依存,是懵懂的;第二次生命是自己给的,它关乎价值、理性和独立,是觉醒的。

在第一次生命中,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那些关乎温情的东西渐次登场:初有父母长辈的关怀呵护、兄弟姐妹的手足情深,渐有同学朋友的纯真友谊,后有花前月下的情窦初开、海誓山盟。那时的玩笑总是开不完的,情话总是讲不停的,宵夜总是通宵达旦的,天空总是蔚蓝的,阳光总是温热的,现实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直至步入社会,身上初生牛犊的张狂,渐渐被滚滚红尘冲刷掉,在社会的裹挟之下行走着。不觉中“一去相隔几万里”。曾几何时,你发现曾经遮风挡雨的父母,已然年迈体衰,他们说话不再那么准确,做事也不再那么利落。至于同学、朋友和恋人,有的渐行渐远,有的杳无音讯——除了依然鲜活的记忆,你已经所剩无几了。

生活里,只有家人充满期待或抱怨的目光,接二连三的账单,一堆鸡毛蒜皮的繁琐事。职场上,围绕在你身边的,是三五个可以随时对你微笑、也可以随时对你翻脸的“伙伴”,以及一群因为经济下行而变得“怨大仇深”的客户。
你会发现,身边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向你索取,而不是给予。并且,在你自己谨慎做事、如履薄冰的同时,还得接受他们掉链子的行为。抱怨多于鼓励,利益多于情感,付出多于收获,烦恼多于怡悦,这就是我们很多人的现实。
于是,你开始问自己: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原本对你来说不可或缺的东西,是否值得继续为它们甘之如饴?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是否真的无懈可击?自己曾经的判断和决定,是否正确?你逐渐不太确定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你甚至开始怀疑造物主的初衷,是否和人的意愿一致。
当然世上总有些“幸运儿”,有强大的家庭作庇护,或有厚实的肩膀作为依靠,他们不愿意、没机会也没必要去考虑上述这些问题。
我认识一个老姐,父母都是税务局退休职工,哥哥是某镇上的一把手,老公是一个酒店的老板。在家排行老幺的她,从小便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因为房子紧挨着父母的,基本都在父母家吃,到现在她都是奔5的人了,还不会做饭,成天就是打扮、玩牌、买买买。
一个有雨伞的人,是不清楚雨水的咸腥味的。有人明白哪怕再少的道理,依然可以过好这一生。不得不说,上帝有时真的很偏心。

而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没有雨伞的孩子。囊中羞涩时基本没人搭理你,在外被PUA了没人点醒你,职场上被孤立了没人在意你,安身立命无门没人指导你。自己跌了坑,自己爬起来。这世界除了自己,谁也靠不住。
不过,上帝在为我们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门,反之亦然。快乐是有代价的,那代价是肤浅;痛苦是有补偿的,那补偿是醒悟。当然你可以说:我宁愿要肤浅的快乐,也不要清醒的痛苦。可惜,并不是谁都有机会肤浅的快乐到老。
我们在承受现实鞭打的同时,通过外察和自审,提升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从肯定→怀疑→否定→重新解构→再次肯定,形成一个辩证否定之完美闭环,从而扬弃了曾经肤浅的自己,得到一个全新深刻的自己。

当你对这个世界不再报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待,而是把一切建立在自己能力和努力的基础之上,遵循价值互换原则,你就真正地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于是,我们依然重视感情,只是对它不再过分索求、盲目依赖,不再感情用事,不再以自我为中心。重付出,轻索取。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有人只有一次生命,有人拥有第二次生命。第一次生命靠父母,第二次生命靠自己。第二次生命未必精彩,但头脑更加清醒,心态更加笃定,脚步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