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成都邛崃南宁街菜市场,猪肉商户侯春梅正熟练地为顾客切割新鲜猪肉。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每位顾客都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扫描摊位上醒目的二维码。几秒钟后,屏幕上便清晰显示出这块猪肉的“前世今生”——从生猪养殖的农场名称、防疫记录,到屠宰时间、检验检疫结果,再到流通环节的运输路径和销售去向,全程透明可溯。
这背后,是成都市自2022年启动、2024年11月全面推行的“肉证一码通”管理制度。这一创新举措,正在悄然改变传统肉品供应链的运行逻辑,构建起生猪从出生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
一码到底,打通全链条“数据孤岛”
过去,肉品监管面临信息割裂、纸质证明易伪造、追溯效率低等顽疾。养殖场、屠宰场、批发商、零售商各环节信息独立,一旦发现问题肉,溯源如同“大海捞针”。
“肉证一码通”系统在生猪进入屠宰环节前即生成唯一溯源码,屠宰后转化为胴体二维码,伴随其进入流通、销售全过程。每一环节的责任主体都需通过系统扫码登记,确保信息实时上传、不可篡改。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只需扫码,即可获取完整信息链。
截至2025年6月底,该系统已覆盖全市主要肉品流通渠道,累计喷码生猪超1000万头,各环节扫码查验次数达数千万次,市场主体与监管机构均已形成稳定使用习惯。
降本增效,多方共赢的“智慧监管”
“肉证一码通”的成效远不止于信息透明:
企业减负:屠宰企业告别繁琐的纸质证单打印与核对,人力成本显著下降。
经营提效:商户索证索票实现“一键扫码”,效率提升80%以上,避免了因证照不全导致的断货风险。
安全托底:系统强制要求每头生猪必须完成检验检疫并上传合格报告,2025年以来,纳入系统的猪肉产品检测合格率持续保持100%。
监管升级:监管部门可实时监控全链条数据,精准定位问题源头,执法效率大幅提高。
更重要的是,该系统为非洲猪瘟防控、环保监测、市场保供等多项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真正实现了“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依数据监管”。
示范价值凸显,肉品产业迈向数字化
“肉证一码通”的成功实践,为全国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成都样板”。它不仅解决了传统监管中的“老大难”问题,更构建了一个透明、可信、高效的食品供应链生态,极大增强了公众对“菜篮子”安全的信心。
这一趋势也映射在宏观产业数据上。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续存的肉品相关企业已突破489.3万家。仅2025年至今,新增注册企业就高达60余万家,显示出行业持续活跃的生命力。从区域分布看,广东(46.9万余家)、山东(45.4万余家)、河南(31.5万余家)**位居前三,湖南、云南紧随其后,反映出这些地区在肉类生产、加工与消费市场的强大基础。
结语
一块猪肉的二维码,承载的不仅是产地信息,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缩影。当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驱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一种以民生为中心的治理智慧。
“肉证一码通”的意义,或许正如邛崃菜市场里那些安心扫码的市民——他们不再需要追问“这肉安不安全”,因为答案,早已在指尖显现。
“肉证一码通”的意义,或许正如邛崃菜市场里那些安心扫码的市民——他们不再需要追问“这肉安不安全”,因为答案,早已在指尖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