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俄罗斯的错误绝不能再犯!中美对抗越激烈,中国越要坚持底线不能认怂,不能像俄罗斯输人又输阵…

我们绝对不能重蹈俄罗斯的覆辙,美国对我们的打压越激烈,就越要反抗,不然只能是慢性死亡…近些年中美之间的博弈态势,但凡关注

我们绝对不能重蹈俄罗斯的覆辙,美国对我们的打压越激烈,就越要反抗,不然只能是慢性死亡…

近些年中美之间的博弈态势,但凡关注国际局势的人都有目共睹。

从2018年特朗普政府依据所谓"301调查"结果挑起贸易摩擦开始,关税壁垒就一层层加高,到后来对约37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再到科技领域的封锁不断升级,芯片管制的"小院高墙"越筑越厚,太平洋两岸的博弈氛围愈发紧张。

面对这样的局面,每个关注国家发展的人都会深思应对之策。

可网络上总有一些异样的声音,鼓吹"忍一时风平浪静",劝诫要"识时务者为俊杰",认为妥协退让就能换来安宁。

但只要看看俄罗斯过去三十多年的经历,就知道这种想法有多天真。

从苏联解体后的疆域收缩,到经济发展的长期停滞,俄罗斯在步步退让中换来的不是对方的善意,而是持续的挤压。

俄罗斯走过的这些弯路,在当下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无疑是一本鲜活的警示教材。

中国必须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尤其是在对抗态势不断升级的当下,更要牢牢守住战略自主和发展主动这两条核心底线,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俄罗斯的近现代史,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的发展轨迹,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其中的教训足以让任何一个大国警醒。

1990年,两德统一进程进入关键阶段,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换取西方世界的支持,与美国等北约国家达成口头承诺,对方声称不会推动北约向东扩张,戈尔巴乔夫便轻易应允了两德统一的相关安排。

令人费解的是,对于这样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承诺,苏联方面竟然没有要求签订任何书面协议,仅仅凭着一句口头保证就选择了相信。

这样的轻信很快就付出了沉重代价。

1991年,庞大的苏联轰然解体,与之相对的华约组织也随之解散,按理说失去了对手的北约应该逐步收缩,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北约东扩的步伐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变得愈发急促。

1997年至1998年间,波兰、匈牙利、捷克三个原本属于华约体系的国家率先加入北约,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还拍着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肩膀,信誓旦旦地表示北约东扩会保持克制。

可这样的承诺同样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转眼到了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以及其他多个前华约国家就集体加入北约,北约的旗帜一夜之间插满了东欧大地。

这一系列的东扩行动,让俄罗斯的战略防线从当年的柏林墙一线,硬生生向后收缩了一千多公里,直接退到了乌克兰边境。

到了2024年,北约成员国已经从最初的16个增加到了32个,而乌克兰和格鲁吉亚这两个与俄罗斯接壤的国家,还在积极寻求加入北约,北约的军事力量离莫斯科的距离越来越近,俄罗斯的国家安全空间被挤压到了极致。

无数事实证明,面对霸权主义的扩张野心,退让从来换不来真正的和平,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一步步逼近自己的核心利益。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战略妥协是被动的,那么叶利钦上台后的一系列操作,则是主动跳进了西方设置的陷阱,而且丝毫没有吸取前车之鉴。

1992年1月,在西方专家的"指导"下,俄罗斯贸然推行所谓的"休克疗法",试图快速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可这一政策的推行直接导致了俄罗斯经济的全面雪崩。

货币汇率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卢布对美元的汇率从最初的1美元兑换1.8卢布,在短时间内就暴跌到1美元兑换3235卢布,通货膨胀率在当年更是飙升到了2500%的惊人水平。

经济总量的萎缩同样触目惊心,1992年俄罗斯GDP就大幅收缩了14.5%,整个90年代,俄罗斯的工业产值直接腰斩,大量工厂倒闭,失业人口一度突破八百万,无数家庭陷入贫困。

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些曾经支撑起苏联军事强国地位的军工厂,作为国家工业的脊梁,在私有化浪潮中被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外国资本。

有资料显示,当时一家能够生产先进坦克发动机的军工企业,其成交价甚至比不上北京一套老旧四合院的砖瓦价值。

世界银行后来的统计数据显示,苏联解体时积累的价值高达10万亿美元的优质资产,在这场混乱的私有化过程中,最终仅以10亿美元的价格被贱卖,一代超级大国的家底几乎被掏空。

不可否认,俄罗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改革激活经济活力,但这种不顾本国实际情况、盲目照搬西方模式的激进做法,最终重重地砸伤了自己,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长期隐患。

而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更是俄罗斯长期战略妥协后遗症的集中爆发,其中既有历史遗留的领土纠葛,也有现实的战略安全危机,可谓是老账新账一起算。

1991年苏联解体时,在缺乏充分考量的情况下,顿巴斯、克里米亚等多个俄裔聚居的重要地区被划归乌克兰管辖,这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2004年,乌克兰爆发"颜色革命",亲西方势力上台执政后,开始全面推行"去俄罗斯化"政策,拆除与俄罗斯相关的历史纪念碑,禁止俄罗斯语言的使用,甚至砸毁原本与俄罗斯合作的工厂设备,转而寻求西方的技术支持。

2014年3月,克里米亚地区通过公投决定回归俄罗斯,与此同时,顿巴斯地区的俄裔民众也发起了脱离乌克兰的运动,当时顿巴斯民兵武装一度推进到基辅外围,局势对俄罗斯极为有利。

但就在这个关键节点,俄罗斯因担心受到西方大规模制裁,于当年9月5日在明斯克与乌克兰签署协议,将冲突局势暂时冻结。

2015年2月,双方又签署了新的明斯克协议,俄罗斯方面主动停火撤军,本想借此换取喘息之机,却没想到这一停就是八年。

在这八年时间里,乌克兰获得了来自美国和北约上千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军队经过北约的系统训练,实现了全面"北约化",战斗力大幅提升。

2022年2月24日,当俄罗斯再次采取军事行动时,面对的已经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原本预想的快速行动最终陷入了长期的消耗战。

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GDP仅收缩了0.2%,看似经济表现尚可,但背后却是军费开支的大幅飙升,当年军费占GDP的比例达到了6.8%,而民生领域的投资则被削减了四成,石油出口获得的收入几乎全部投入到了战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军工企业在这场冲突中赚得盆满钵满,相关军工股票在三年内上涨了180%,其精心设计的代理人战争模式,在乌克兰战场得到了充分"演练"。

把俄罗斯这些年的经历串联起来分析,其深层次的问题就清晰地显现出来:在战略层面过于天真,对西方世界的承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错误地认为退让能够换来尊重和和平,却不知道这种妥协只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导致得寸进尺的挤压。

北约东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二十多年的层层蚕食,一步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经济领域的"休克疗法"也不是一时的阵痛,而是留下了持续十年的"烂疮",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活力。

中国必须从俄罗斯的经历中深刻吸取教训,尤其是在中美对抗不断升级的当下,更要牢牢守住战略自主的底线。

所谓战略自主,核心就是自家的事情必须由自己说了算,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绝不能被外部势力牵着鼻子走,更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的战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