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警行为人主动给予受害民警民事赔偿并取得民警个人谅解的行为不构成刑事谅解的从轻情节,民警个人可对造成其人身损害的行为人表示谅解,但无权处分受损的国家公权力和正常管理秩序,亦无权代表国家“原谅”袭警行为人,民警个人的谅解并不必然产生对行为人从宽处罚的量刑结果。
一、受害民警以个人名义出具谅解书,不能修复受损的执法秩序和权威
刑法关于袭警罪的规定明确指出,行为人所暴力袭击的对象必须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而非单纯以暴力袭击人民警察。从构成要件角度看,如果行为人仅仅以暴力袭击人民警察,但并未对其合法职务行为造成妨碍,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将不会认定构成本罪,而是基于其暴力袭击人民警察造成的人身损害,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从本质上看,人民警察仅是本罪犯罪行为指向的对象,立法目的主要在于保护人民警察所执行的职务或者说是该职务的顺利执行。袭警行为不同于一般的故意伤害行为,行为人以暴力袭击民警个人为手段,妨碍人民警察正在依法执行的公务,其侵犯的不仅仅是人民警察个人的人身权利,更侵犯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
因此,就袭警罪侵犯的法益而言,行为人在造成民警人身伤害的同时,已然严重侵犯了公安机关正常的执法秩序和权威,两者不可分割,具有一体性。民警以个人谅解行为对其所受损的人身权利进行处分,接受行为人民事赔偿、赔礼道歉等,是其个人民事权利,但仅代表对民警个人法益在某种程度上的修复,并不意味着被破坏的公安机关执法秩序和权威得到修复。
二、受损的公安机关正常执法秩序只能通过刑法规制予以强制性维护
犯罪的本质是侵犯法益,刑法的任务是保护法益,犯罪行为致法益被侵犯后,被害人在犯罪人真诚悔罪和赔礼道歉前提下,以书面形式表示谅解并请求法院对犯罪人从宽处罚,所达成的刑事谅解是我国刑事诉讼中重要的量刑情节。
刑事谅解必须建立在被侵犯的法益具有可处分性的基础上,即受损法益必须是被害人个体可以处分的法益。刑法法益可分为国家法益和个人法益两类,如人的生命健康属个人法益,社会的良好秩序则属国家法益。以个人法益为主的犯罪,个人能让与和支配其个人法益,但国家法益具有不可让渡性,个人无让与支配的权利。
袭警行为一经实施,其对执法秩序所造成的破坏进而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便已然形成,这一客观事实具有既定性和不可逆性,无法弥补和恢复。受损的公安机关执法权威所代表的是国家正常执法管理秩序属于国家法益,而非某个自然人或法人的一般人格权,任何个人和组织均无权对此作出处分,受损的国家法益亦不具备赔偿、谅解的交易基础。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适用的案件范围仅限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涉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所规定的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以及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因此,袭警罪亦无适用刑事和解的法律空间。
袭警行为对人民警察执行职务的影响和所侵犯的执法秩序、权威,无法通过任何形式的谅解行为或刑事和解进行修复。为避免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时遭受犯罪分子暴力侵害,切实维护公安机关执法尊严和国家法律秩序,保障人民警察依法履职和维护国家法律秩序,对袭警犯罪行为应严格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应依据全案事实综合判断,从严把握的酌情从宽幅度
从针对暴力袭警行为的刑事立法进程来看,我国当前对袭警违法犯罪持从严打击的立法倾向。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暴力袭警行为从原来的妨害公务罪从重处罚条款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罪,增设了袭警罪,设置独立法定刑且加重处罚,旨在应对近年来袭警行为多发的严峻现状与回应社会各界要求严惩袭警犯罪的强烈呼声,是晓谕公民尊重警察执法活动的明确宣言。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中,多处规定和整体精神亦体现出从严惩处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政策导向,提出要准确认识袭警行为对于国家法律秩序的严重危害,从严追究刑事责任。
在此背景下,对于袭警犯罪,司法机关一般均会从严把握酌情从宽幅度。具体而言,虽然执法民警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由于袭警行为而直接遭受损害,其作为被害人的权利应受法律保障,包括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有权获得民事赔偿等,法律也并未禁止公务人员自行处分其在依法执行职务时受到侵害的个人法益,如接受侵害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但不能将受害民警个人对犯罪分子的谅解作为对袭警犯罪必然从宽处罚的依据。
袭警行为人案发后主动要求对受害民警进行民事赔偿并取得谅解,其积极价值仅在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行为人认罪悔罪的态度,但赔礼道歉、获得被害民警谅解只能视为犯罪人为悔罪而作出的努力及诚意,仅是判断其是否真诚悔罪的依据,并不必然产生对其从宽处罚的量刑结果。
相关刑法条文
第二百七十七条【袭警罪】
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使用枪支、管制刀具,或者以驾驶机动车撞击等手段,严重危及其人身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