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人形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这份名单涵盖了65位政企产学研的行业精英,其中既有工信部领导坐镇统筹,也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明星企业担任要职,更集结了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的学术权威,还有各地方成立的创新中心与研究机构,共同组成了一支强大的人形机器人“领航天团”。
这份名单无疑标志着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化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强大的阵容:65人的“多元均衡”
仔细拆解这份65人的委员名单,其构成暗藏着中国构建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的深层考量——政企产学研的多元协同,确保标准既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又贴近产业实际需求。
委员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担任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凸显了国家层面对标准化工作的统筹把控;此外委员会副秘书长职务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孙传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宫慧琪、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王敏担任,他们主导过多项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熟悉国际标准规则与国内产业现状,能够成为标准落地实施的关键推手。
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参与则为标准化工作注入了学术深度。名单中,清华大学赵明国、北京大学仉尚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魏洪兴等高校学者以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孙传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官慧琪、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丁宁等专家的身影赫然在列。这些专家学者长期深耕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明细的发展规划,他们的加入能够确保标准的建构既能立足当下技术水平,又能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比如赵明国教授在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方面建树颇丰,已应用于机器人产品中,担任加速进化的首席科学家一职,为中国人形机器人足球踢进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在这份名单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集中研发人形机器人的“明星企业”。宇树科技、智元创新、优必选、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等等一系列你能叫得上名字、研发出人形机器人的企业都在这份名单上。
这些企业能够上榜证明了国家层面对其人形机器人产品的认可。这些企业中,宇树科技的王兴兴与智元创新的彭志辉两位新生代企业家更是成为副主任委员中的一员,颇具行业代表性。

作为宇树科技的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堪称机器人领域的“价格屠夫”,从自研四足机器人XDog到创立公司量产机器狗再到人形机器人产品的持续迭代,王兴兴不仅走在机器人领域前沿,更致力于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机器人——2023年将机器狗的价格降到了一万元以下,今年又凭借R1将人形机器人价格降到了十万元以下。在王兴兴的带领下,宇树科技从初创公司蜕变成“杭州六小龙”之一,陆续推出了H1、G1、R1、H2等多款人形机器人产品。
另一位副主任委员彭志辉作为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既是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顶薪得主,又是B站百大UP主“稚辉君”。凭借对理想和热爱的坚持以及积累的专业知识,彭志辉于2022年从华为离职选择自主创业,并在次年联合创立了智元机器人。智元机器人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迅猛的发展,不仅推出了远征、灵犀、精灵等系列机器人产品,组成了“机器人大家族”,还实现了量产突破,更对外进行多次的战略投资并成立合资企业。
身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领军者”,这些明星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又转变为“标准制定者”,双重身份的叠加,避免了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工作与产业实践的脱节。
此外,在这份名单中还能看到不少省市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包括北京、上海、浙江、湖北等地。其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与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熊友军与姜磊作为代表,担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职。北京人形与上海人形不仅汇聚了当地的龙头企业与优势资源,还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分别被授牌了“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这些地方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汇聚了国家、地方以及企业的视角,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更宏观的发展认知,能够为标准化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引。
在政策、学术、专业及产业四维架构的合力支撑下,这份名单的含金量愈发显著。
▍标准化意义:人形机器人发展难题的破局之道
人形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并非偶然,而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需求。

核心技术架构方面,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在大脑、小脑与身体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这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技术参考。
量产方面,今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国内已有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实现了量产或公布了量产计划,这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丰富样本。
市场方面,人形机器人市场热度不断攀升,这体现在订单和融资两方面。人形机器人订单不断,不少企业公布了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订单或合同框架,其中优必选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更是累积获得11亿元订单;人形机器人融资规模与速度不断提升,今年以来发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再创新高,据不完全统计,融资事件已超百余起,融资规模累计破百亿元。这些来自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高度关注无疑为标准化工作提上日程提供了助力。
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机器人行业尽管刚起步,从上述发展现状中能够看出其已陷入价格与应用的内卷中,企业蜂拥而上、产品鱼贯而出,在市场甚嚣尘上的同时,实际应用却并未宣传的那么美好,人形机器人离真正的落地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因此行业标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上,工信部对这一现状早有预期,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的布局早已展开。
2024年9月30日,工信部公示了人形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这一方案包括业务范围、标准体系、组成人员、成立后工作计划四方面内容,涉及人形机器人标准化需求方向,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人形机器人基础共性、安全、整机及关键技术、零部件及组件和应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智慧物流、安防巡逻、灾害救援、危险作业、服务娱乐、家庭康养等领域的应用等工作。
这些内容将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逐步落实。可以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开启人机和谐共融新时代的起点。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统一标准的指引下,企业研发和生产能够避免低水平重复竞争,推动资源向核心技术聚焦,加速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这场由标准开启的产业革命,已悄然拉开序幕。
(更多人形机器人赛道深度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形机器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