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电气设备的外壳,是其隔爆或增安性能的物理载体。这个外壳的完整性,是隔绝内部潜在点火源与外部爆炸性环境的关键屏障。因此,在外壳上进行的任何开孔操作,都不是简单的机械加

工,而是一项关乎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严谨的技术工作。本文将系统阐述防爆外壳开孔的核心原则、注意事项与绝对禁令。
一、 核心原则:为何开孔如此敏感?对于隔爆型(Ex d)设备: 开孔可能破坏外壳的机械强度,影响其承受内部爆炸的能力;更可能破坏精密的“隔爆接合面”和“隔爆间隙”,导致火焰和爆炸产物外泄。
对于增安型(Ex e)设备: 开孔可能破坏外壳的防护等级(IP),导致灰尘、水分侵入,引起内部绝缘下降或短路;同时也可能影响其防止异物接触带电部件的安全性。
对于所有类型: 不正确的开孔会直接导致设备防爆合格证失效,使设备“脱保”,成为现场的一个非法危险源。
二、 开孔类型与注意事项1. 利用制造商预留的引入装置接口开孔
这是唯一被广泛推荐且安全的开孔方式。
情况: 设备外壳上已有标准的螺纹孔(如公制M、英制G、美制NPT),用于安装电缆引入装置(防爆格兰头)、仪表、操作杆等。
注意事项:
核对规格: 确保要安装的引入装置的螺纹规格(类型、尺寸、螺距)与外壳上的螺纹孔完全匹配。
保护螺纹: 开孔或安装前,检查螺纹有无损伤、锈蚀。安装时避免“啃丝”,确保顺利旋入。
使用合格部件: 必须安装具有相应防爆合格证的电缆引入装置、堵头或仪表附件。
正确密封: 对于电缆引入装置,必须选用合适的密封圈并可靠压紧,确保防护等级和隔爆性能。
2. 对未经使用的预留孔进行开孔(需极端谨慎)
情况: 设备外壳上有用金属薄片冲压预留但未攻丝的开孔位置。
注意事项:
优先咨询制造商: 在进行任何操作前,第一选择是联系设备制造商,确认该预留位置的设计用途、允许的开孔尺寸和工艺。
严禁破坏结构: 开孔时,严禁损伤孔周围用于安装和密封的平面,确保开孔后能形成有效的隔爆接合面或密封面。
3. 非标开孔(原则上严禁,特殊情况需特殊处理)
指在设备外壳上没有任何标记的位置新增开孔。这是一条极具风险的道路,通常是被禁止的。
绝对原则: 严禁在现场未经授权和科学评估的情况下,私自在外壳的任何非预留位置进行开孔(如钻孔、攻丝、切割)。
例外情况(需满足以下全部条件):
获得制造商书面许可和技术文件支持,包括具体的开孔位置、尺寸、方法及后续处理工艺。
由具备资质的单位(通常是制造商或专业维修机构) 进行操作。
开孔后,必须通过严格的防爆性能复核检验,必要时重新进行型式试验,并更新防爆合格证。
三、 关键区域的绝对禁令以下区域是防爆外壳的“生命线”,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孔、钻孔或改造:
隔爆接合面上及附近区域:
定义: 隔爆型设备端盖与壳体、开关操作杆与轴孔等相互配合的金属表面。
后果: 任何在接合面上的损伤(即使是微小划痕)或开孔,都会直接改变隔爆间隙的完整性,导致隔爆性能彻底失效。
直接影响外壳机械强度的区域:
定义: 外壳的承压部位、加强筋、铸造结构的应力集中区。
后果: 削弱外壳强度,使其在内部爆炸时发生永久变形或破裂。
内部元件或带电部件的正上方:
后果: 开孔可能导致工具、金属屑或导电异物掉入,引起内部短路。
四、 开孔后的处理与验证即使是被允许的开孔,完成后也必须进行严格的处理和验证:
清理: 彻底清除开孔产生的所有金属屑、毛刺和异物,防止其影响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或内部元件的正常运行。
防腐: 对加工暴露的金属表面进行适当的防锈处理(如涂覆防锈油),但严禁在隔爆接合面上涂漆。
恢复保护: 立即安装设计要求的引入装置或封堵件,确保开孔被安全、合规地密封。
最终检验:
检查新安装的部件是否牢固、密封是否良好。
对于隔爆型设备,必要时需使用塞尺等工具检查安装后形成的新的隔爆接合面间隙是否符合标准。
进行必要的绝缘电阻和耐压试验,确认内部未受影响。
总结与核心要点对待防爆电气设备外壳开孔,必须秉持“如履薄冰”的态度。请牢记以下要点:
首选不开孔: 优先选择利用设备已有的、认证过的引入口。
禁止私自开孔: 严禁在非预留位置,尤其是隔爆接合面上进行任何加工。
咨询是义务: 任何计划外的开孔操作,都必须首先咨询设备制造商。
资质是关键: 操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
验证是保障: 开孔后必须进行严格的处理和检验,确保防爆性能得以恢复和保持。
红线原则:除非你有设备制造商的明确书面指导和技术支持,并且由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操作,否则,请将防爆电气设备的外壳视为不可侵犯的“禁区”。 每一次合规的操作,都是对安全责任的履行;每一次违规的尝试,都可能埋下灾难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