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铭记历史 电影731正式上映预售票房已破亿

电影《731》于2025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94周年)全球上映。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

电影《731》于2025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94周年)全球上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数月,128万平方公里的东三省沦陷,3000多万东北同胞从此饱尝十四年亡国奴之痛。

2025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一部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为题材的电影《731》全国公映,并将在全球多地上映。

电影《731》深刻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哈尔滨平房区犯下的滔天罪行。他们以活人作为“实验品”,开展一系列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中进行冻伤实验,观察受害者肢体的坏死过程;实施活体解剖,在不使用麻药的情况下,残忍剖开活人身体,摘取器官;进行细菌感染实验,将鼠疫、霍乱等致命病菌注入受害者体内,任其在无尽痛苦中走向死亡。

一、票房与市场热度

破纪录表现

首日票房:截至9月18日9:30,票房突破 1.36亿(10分钟增长1000万),预测总票房达13.11亿;

排片规模:首日排片超 25.7万场,打破《哪吒》纪录成影史单日场次冠军;

特殊场次:全国影院设置 9:18(象征九一八事变)和 19:31(呼应部队编号)主题场次,西安某影院单日排片达39场。

受众特征

20-24岁年轻群体占比 46%(00后主力),学生反馈“痛感是历史的重量”;

企事业单位包场成风潮(如山东伟龙食品停工一天组织观影)。

二、内容焦点与争议

历史还原与艺术加工

暴行重现:基于 8000页解密档案,还原冻伤实验(零下196℃液氮冻肢)、活体解剖、母婴实验(孕妇活剖取婴)等场景;

克制手法:黑白影像处理解剖画面、音效替代惨叫,但片方仍标注 “未满18周岁谨慎观看”;

婴儿镜头争议:导演用出生15天的亲生女儿出演剖腹婴儿(因道具效果差临时救场)。

虚构情节质疑

“幸存者家属私刑复仇”被批削弱严肃性,导演解释为“历史创伤代际传递”隐喻;

“日本女军官”角色违背裕仁时期日军无女军官编制的史实。

口碑两极分化

支持者:赞其“还原历史真相”,情感冲击强烈(观众几度落泪);

批评者:指叙事拖沓、越狱主线逻辑薄弱,场景“过于洁净”(如贴瓷砖的监狱)被质疑美化侵略者。

三、国际反响与博弈

日本干预与施压

日本政府递交 23次抗议,要求改名“旧日军防疫部队”、删减 70%敏感镜头(遭拒);

施压香港影院取消排片未果,香港场次售罄并定为三级片(18禁)。

全球声援行动

国际联动:哈佛医学院同步公开731部队炭疽实验录像,韩国组织千人观影抵制历史篡改;

日本民间态度:少数网民联署呼吁日本上映并建纪念馆,右翼舆论则称影片“煽动反日情绪”。

四、历史关联与教育意义

实证补充

片尾滚动 3513名实名受害者名单(源自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档案);

揭露日军“特移扱”制度:宪兵队抓捕平民移交731部队,剥夺姓名代以编号。

教育实践

广电总局推行 “校园公益场分级放映”,配备历史教师讲解,纳入全国 200所中学课程(成都某中学试映评分9.2);

哈尔滨731遗址出口刻字成情感符号:

“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别忘来时路——有国仇家恨”。

五、未竟争议与风险提示

资本伦理质疑

演员王尊控诉被拖欠 69万元片酬五年,朝阳法院已受理;

主演姜武、王志文等零片酬出演,但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应公益放映。

史实准确性争议

日均死亡人数因时段差异波动(最低1.6人/日,最高27人/日),需避免简化数据;

日本出土头骨钻孔痕迹等新证据仍待验证。

总结:血色记忆的集体回响

《731》以破纪录的票房与排片量,成为民族记忆复苏的符号。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伤痛升华为人类共同警示“铭记不为延续仇恨,而为守护文明底线”。影片通过全球上映捍卫历史真相,但艺术完成度与虚构情节争议也提示:唯有平衡史实严肃性与叙事感染力,方能使血色记忆转化为跨越代际的永恒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