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偈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八个字如晨钟暮鼓,敲碎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执着迷障。许多人初读时总误以为这是否定现实的虚无主义,实则佛陀以无上智慧揭示:世间万象并非不存在,而是超越了人类认知的固化标签,在缘起性空的智慧观照下,展现出超越表象的深邃真谛。

让我们以日常器物为镜,照见这层智慧的光辉。试想案头摆放的玻璃器皿,当晨光穿透它盛装的清水,折射出七彩光晕时,我们称其为水杯;当暮色中烟灰如雪堆积,它便成了烟灰缸;当春日里斜插几枝野樱,又化作清雅花瓶;当案头笔墨纵横时,它又成了文人案头的笔筒。更极端些,若盛怒之下将其掷向地面,刹那间晶莹碎片四溅,此刻它既非杯非缸,而是满地锋利的记忆碎片。这个器物始终保持着玻璃的本质,却在不同时空因缘中幻化出万千形态,恰似《楞严经》所言:"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这种无常变幻的本质,正是佛法所说的"空性"。就像江河奔流,水分子从未固定为某朵浪花;又似虚空含藏,未曾执着于某片云彩。器物本身并无固定属性,如同明月映照千江,虽现千江月影,实则月体无增无减。这种空性不是虚无主义,而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观照,正如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开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当我们将某个功能强加于物,执着认定"它必须是杯子",这便是"住相"的迷障。这种执着如同给流动的河水筑坝,看似固定了形态,实则阻断了生命力的自然流动。更甚者,当他人提出不同见解时,我们立即竖起论辩的锋芒,这种"我执"如同在虚空中织网,将自己困在认知的茧房。争执中升起的嗔怒如同毒火,不仅灼伤他人,更将自己困在烦恼的牢笼,最终在心中种下偏见的荆棘。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曾以"竹影扫阶尘不动"作喻:竹影在台阶上摇曳,看似扫除了尘埃,实则尘埃未曾动摇分毫。这恰似我们与世界的相处之道——所有外在的纠缠纷扰,本质上都是内心投射的幻影。当我们执着于"必须如何"的认知框架时,就像在虚空中画地为牢,将流动的因缘凝固成困住自己的枷锁。
这种智慧在禅宗公案中处处可见:赵州和尚的"吃茶去",看似平常话语,实则破除对"禅机"的执着;临济义玄的"赤肉团上有个无位真人",直指本心不假外求。这些看似矛盾的表述,都在引导我们穿透表象,直见本性。就像《心经》所言:"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我们能以般若智慧观照,便能如拨云见月般看清:所有纠缠不过是内心戏码的投影,所有控制欲实则是恐惧的倒影。
最终我们会领悟,这个世界如同万花筒中的景象,看似繁复绚丽,实则只是几片彩色玻璃的不同组合。当我们停止在幻象中追逐,转而观照内心,便会发现《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谛——既不执着于任何固定形态,又能随顺因缘妙用无穷。这种境界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如《维摩诘经》所示:"不离本座,而遍游十方",在红尘中保持心灵的澄明自在。
当晨钟再次响起,那些曾让我们执着不已的"杯子""烟灰缸"都化作智慧的露珠。
此刻方知,原来"本来无一物"的澄明心境,正是"何处惹尘埃"的自在解脱。
这种解脱不是远离世界,而是在每个当下都能如镜照物,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在流动的因缘中保持心灵的永恒宁静。
空空如也
2025年11月25日 周二 10:30 晴朗 乙巳蛇年十月初六 于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清华大学南门科建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