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老蒋一时冲动杀了三位猛将,这下彻底完了

蒋介石,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中做了无数决策,但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恐怕就是亲手处决那三位本可成为他助力的大将。你说

蒋介石,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中做了无数决策,但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恐怕就是亲手处决那三位本可成为他助力的大将。你说奇怪不奇怪?一个处处提防权力旁落的人,反而用这种方式斩断了自己的退路。这三位,立场不同,结局相似,却都在关键时刻被老蒋亲手推向深渊。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历史能重来,蒋介石会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话说回来,蒋介石这人,向来把权力看得比什么都重。在他眼里,任何可能威胁到统治的人,都得除之而后快。可他似乎没想过,有时候敌人也能变成朋友,对手也能变成盟友。这三位被处决的人物,如果好好利用,没准能帮他扭转乾坤,结果呢?呵呵,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先说说邓演达吧。这人可不是一般人物,早年跟着孙中山闹革命,立场坚定得像块石头。他始终坚信"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跟蒋介石的独裁思想根本就是水火不容。蒋介石背叛革命后,邓演达直接拍案而起,不干了!自己拉队伍,搞了个"第三党",到处揭露蒋介石的老底,联合了不少爱国人士,想推动民主革命。你说,这不是明摆着跟蒋介石对着干吗?

1931年8月,邓演达在上海愚园路参加反蒋干部会议,结果被蒋介石的特务当场抓获。蒋介石这人啊,也试过拉拢,许了高官厚禄,可邓演达硬气得很,宁死不屈。蒋介石一看劝降不成,怕夜长梦多,干脆来了个斩草除根。那年邓演达才36岁,正是壮年啊!你说可惜不可惜?一个本可以凝聚更多抗日力量的领袖,就这么没了。邓演达一死,多少爱国人士心凉了半截,原本可能团结起来的力量,就这么散了。

再说说韩复榘。这人跟蒋介石的关系,那叫一个复杂。早年跟着冯玉祥,中原大战时倒戈投蒋,靠着战功当上了山东省主席,在山东经营多年,手握重兵,成了名副其实的地方实力派。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猛攻山东,蒋介石命令他死守,可韩复榘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怕拼光自己的嫡系部队,没了兵权就什么都不是,结果几乎没怎么抵抗,接连放弃济南、泰安等重镇,把山东大片国土拱手让人。

这下可给了蒋介石收拾他的借口。1938年1月,蒋介石在河南开封开军事会议,韩复榘以为只是例行公事,没带多少随从就去了,结果刚进会场就被扣押。没几天,蒋介石就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下令处决了韩复榘。表面上看,这是杀鸡儆猴,震慑其他避战将领。可实际上呢?其他地方军阀看在眼里,心里都发慌,生怕哪天也落得同样下场。之后打仗都留了一手,不愿全力配合,生怕拼光兵力后被蒋介石拿捏。国军内部凝聚力越来越差,打仗时各打各的,哪还能拧成一股劲?

最后说说杨虎城。这位西北军的核心将领,一直主张全力抗日,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早就看不顺眼。1936年,他和张学良忍无可忍,联手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着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一举动,直接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全面抗战铺平了道路。

可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就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蒋介石表面上没立刻动手,心里却记恨得很。先是逼着杨虎城辞职,打发他出国考察。等杨虎城后来想回国参与抗战,刚到香港就被蒋介石的人控制,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软禁生活,从贵州到重庆,带着家人辗转各地,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

就算被软禁,杨虎城也没后悔发动西安事变,始终念叨着要全力抗日,从没向蒋介石低头。1949年,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重庆解放前夕,蒋介石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怕杨虎城活着出去后揭露他的罪行,特意下令让特务灭口。9月,杨虎城和儿子杨拯中、养女杨拯贵,还有部下宋绮云一家,全被特务残忍杀害在重庆歌乐山戴公祠。最让人痛心的是,连未成年的孩子都没放过。杨虎城为抗日不顾个人安危,最后落得满门遇害的下场,消息传开后,多少人对蒋介石彻底失望,觉得他心胸狭隘、手段残忍。

你说,蒋介石处决这三人,真的是明智之举吗?杀邓演达是为了独裁统治,杀韩复榘是为了震慑军阀,杀杨虎城是为了报复西安事变。可每一次处决,非但没有帮他巩固局面,反而让他的统治越来越不稳。邓演达的死寒了爱国人士的心,韩复榘的死让军阀离心离德,杨虎城的死彻底丢了民心。

如果这三位人物能留着,没准能在抗日、稳定局势上发挥更大作用,甚至改变整个时局的走向。可蒋介石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权力,凡事以个人利益为先,一次次做下错误决策,亲手斩断可能帮他稳住局面的力量。到最后众叛亲离、民心尽失,走上不归路也成了必然。

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不禁让人唏嘘。权力这东西,到底是用来保护自己,还是毁灭自己?蒋介石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握多大权力,若没格局、失了民心,终究守不住手里的一切。那些为家国奔走的人,也不该落得如此结局。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