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荷兰不装了!向全世界承认强盗行为,直言自己没得选,要一错到底

2025 年 9 月 30 日,荷兰政府援引 1952 年颁布的《商品供应法》,对中资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实施强

2025 年 9 月 30 日,荷兰政府援引 1952 年颁布的《商品供应法》,对中资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实施强制资产冻结与管理权接管,不仅将 99.99% 股权交由本土机构托管,还在一周内通过法院裁决罢免了中国籍 CEO 张学政。这一突发动作引发全球产业链震荡,而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随后公开将其称为 “必要之恶”,声称是 “唯一选项”,这场看似针对单一企业的干预,实则已演变为牵动全球贸易规则与供应链安全的标志性事件。

荷兰此次启用的《商品供应法》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其诞生于冷战初期物资匮乏的背景下,初衷是管控粮食、能源等民生必需品以应对短缺危机,过去七十余年极少动用,最近一次也只是在 2022 年俄乌冲突期间用于能源出口调控。将这部针对基础物资的 “老古董” 法律套用在半导体企业上,本身就存在明显的适用逻辑断层。更值得关注的是司法程序的仓促 —— 从 9 月 30 日宣布接管到 10 月 7 日正式罢免 CEO,整个过程仅用七天,且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公开的文件显示,荷兰早在 9 月 5 日就知晓外部压力,却未向中方企业透露半点风声,这种 “先行动后补程序” 的操作,与欧洲长期标榜的法治精神形成了刺眼反差。

安世半导体的行业地位让这场干预的影响远超单一企业范畴。这家起源于荷兰飞利浦半导体部门的企业,在 2019 年闻泰科技以超 330 亿元收购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研发投入从 1.12 亿欧元增至2024 年的 2.84 亿欧元,增幅达 153%,产品扩展至 1.5 万种车规级器件,稳居全球第二大独立汽车芯片供应商位置,全球每 10 颗车规级功率芯片中就有 7 颗来自其中国东莞基地。对荷兰本土而言,安世不仅贡献了 1.3 亿欧元企业所得税,还将当地员工规模从 1200 人扩至 1800 人,且在德国汉堡工厂持续扩建产能。这样一家经营稳健、贡献显著的企业突然被贴上 “安全隐患” 标签,难免引发全球投资者对欧洲营商环境的质疑。

荷兰所谓 “没得选” 的背后,有着清晰的外部政策传导痕迹。2025 年 6 月,外部势力就已向荷兰提出更换安世中国籍 CEO 的要求,否则将拒绝给予企业出口豁免;9 月 29 日,更严格的半导体出口穿透性新规出台,将中资持股超 50% 的子公司纳入管制范围。次日荷兰便宣布接管安世,这种时间上的高度同步并非巧合。作为全球光刻机巨头 ASML 的母国,荷兰半导体产业对外部核心技术的依赖度极高,其最先进设备的核心部件有相当比例来自外部供应,这种技术依存关系使其在政策选择上陷入被动,最终将企业控制权作为了妥协的代价。

干预行动很快引发了反噬效应。安世中国区在接管事件发生 48 小时后,便响应相关出口管制措施暂停对外供货,全球汽车产业链迅速感受到 “卡脖子” 的疼痛。大众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因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三周濒临停产,宝马慕尼黑基地调整生产计划,日本本田墨西哥工厂也因断供被迫停工,欧盟汽车制造商协会测算,这种短缺可能导致全球每月汽车产量下降,潜在损失达数十亿美元。更具戏剧性的是,当安世中国在 10 月下旬恢复供应时,提出了重新签署协议、人民币结算、优先保障本土需求的三项条件,宝马、大众等车企为避免更大损失,不得不迅速接受这些新规则,这使得荷兰试图通过接管掌控供应链的算盘落空。

这场博弈对欧洲投资环境的伤害已逐渐显现。闻泰科技作为合法控股股东,其 36 亿美元投资所对应的股东权利被强行剥夺,这种做法打破了跨国投资中 “产权保护” 的基本共识。中国报告大厅的数据显示,事件已导致闻泰科技市值蒸发 270 亿元人民币,而欧洲内部的担忧同样加剧 —— 原本计划在荷兰投资 50 亿欧元建设研发中心的企业暂停了评估,多家跨国公司开始重新审视欧洲市场的政策风险。这种信任流失的代价远超短期收益,毕竟欧洲半导体产业正处于扩产关键期,2025 年区域制造设备投资同比增长 17% 的背景下,政策不确定性很可能削弱企业的扩产信心。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此次事件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深层矛盾。安世半导体 70% 以上的产能集中在中国,中国市场贡献了其 49.29% 的营收,这种 “研发在欧洲、制造在中国、市场全球分布” 的格局,本是全球化分工的典型体现。荷兰的单边干预强行割裂了这种协同关系,不仅让欧洲车企付出了停产代价,也让全球看到半导体供应链的脆弱性。更值得警惕的是,将 “预期风险” 作为干预依据的做法,可能形成危险的示范效应 —— 若各国纷纷效仿,以模糊的安全理由剥夺外资企业权益,全球贸易体系的规则基础将面临崩塌风险。

如今,荷兰经济大臣已主动致电寻求磋商,这场始于 “强制接管” 的博弈正朝着对话方向转变。但事件留下的思考并未结束: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试图以单边行动维护技术优势的做法,最终只会导致 “双输”—— 荷兰未能真正掌控供应链,反而损耗了营商信誉;外部施压者未能阻断技术流动,反而催生了更多元的贸易结算与供应体系。安世事件的本质,是规则与利益的失衡,而其最终走向也印证了一个基本事实:全球产业链的韧性,终究建立在相互尊重与规则共识之上,任何试图以强权打破平衡的行为,都将付出远超预期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