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树”造广西,为什么是桉树?

在广西,桉树是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你可能一边嘀咕"怎么又在说桉树",一边却忍不住想了解它的故事。因为这个漂洋过海而来

在广西,桉树是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

你可能一边嘀咕"怎么又在说桉树",一边却忍不住想了解它的故事。

因为这个漂洋过海而来的物种,就在我们身边,开门就见,抬头又是见,已然成为广西的标志性物种之一,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很多人凭着广西桉树现在的体量,想当然地认为“广西是我国最早引种桉树的地区”。事实上,我国于1890年首次引入多种桉树,最早落地于广州、香港、澳门,而广西的第一棵桉树则在数年之后,落地于边陲重镇的龙州。

中法战争之后,边陲重镇龙州被辟为对外陆路通商口岸,成为广西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龙州开埠之后,“西风”渐入,法国人派驻了领事,建起了领事馆,外商纷至沓来,开洋行、修铁路、办医院、开工厂、办学校……甚至还开教于龙州,传教士彭钧谷(CO-STENOBLE Henri)在龙州县城(现气象局)建起天主堂,并在教堂旁边的空地上种下了广西的第一棵桉树——细叶桉。

当年那位在龙州种下桉树的法国传教士,或者只把它当作普通的庭院绿化而已。他绝对不会想到,百年之后,这个外来物种竟然一跃成为广西的当家树种,撑起了广西林业的半边天,更引发连绵不绝的争议。

尽管今天的广西桉树已成就斐然,但是很多人心中仍有挥之不去的疑问: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69.7%,地少山多,而且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林木生长快,而且物种非常丰富,完全可以种植松树、杉木等本土树种,为什么非要选择桉树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时光,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节点。如果离开那个时代背景去评判桉树,任何结论都难免偏颇,不过是屏幕前的纸上谈兵。

改革开放初期,广西森林覆盖率仅有22%,存在着大量宜林的荒山荒地,而山地多以杂灌、疏残林为主,原生树种就数马尾松、杉木等效益最好,但其投入大、周期长,群众种植意愿低,守着大山过着穷日子。

穷不可怕,但穷要思变。

事实上,广西为了发展,的确够“拼”!听说过飞机播种造林吗?看见过封山育林吗?经历过学生上山种树吗?还有世界银行贷款……也曾引进过湿地松、加勒比松、火炬松,也曾大力发展玉桂、八角、水果等……

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依然没有形成产业支柱,依然没有改变落后的面貌,即便到了2000年,广西的森林覆盖率才达到41.41%,木材年产量也只有区区的315万立方米,林地产出低、效益差,还有大量荒山荒地亟待绿化。

虽然我国土地辽阔,但资源并不丰富,特别是森林资源短缺。

长期以来,本就“缺林少材”的我国,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1998年夏季,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灾害引起了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很快就做出切实保护天然林的指示,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先期启动的有位于长江、黄河中上游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重庆市,东北、内蒙古主要国有林区以及典型热带林的海南省林区。

“天保工程”的实施,使得木材产量进一步减少,供需矛盾更为尖锐。巨大的需求缺口,不得不花费巨量的外汇从国外进口木材,木材供给问题已由一般的经济问题逐步演变为资源战略问题。

我国既是木材消费大国,又是木材进口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木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而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较高,这对木材资源安全构成了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速生丰产林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速生丰产林简称速丰林,这里包括有两个概念,一个是速生,另一个是丰产,即是生长快和产量高。也就是在较好的立地条件下,选择适当的优良品种,采用集约技术措施营造和管理,来达到规定指标。

发展速生丰产林,不仅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加森林资源储备、增强林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快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这一重大举措,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非常正确,而且必须的,势在必行。

广西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充足的土地资源,并在速生丰产林种植方面有着成熟的技术和成功的经验,顺理成章地被列为国家速丰林重点发展区域,广西林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02年4月,广西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区速生丰产林发展的意见》,利用良好雨热条件,鼓励发展速生丰产林。计划在5年之内,通过荒山荒地造林、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方式新造速生丰产林1000万亩,其中:速生桉、速生相思等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500万亩,良种松用材林200万亩,红椎、西南桦、任豆树、柚木、拟赤杨等珍贵速生阔叶用材林150万亩,毛竹、丛生竹等用材林150万亩。

解释一下这个“工业原料林”吧——它属于商品用材林的一部分,是专指为供应林产工业、造纸业、制胶业等工业企业用木质原料而人工营造并定向培育的森林和林木。

根据广西各地的自然条件,速生丰产林发展的布局为:桂北、桂中、桂西重点发展良种松、竹林和珍贵速生阔叶用材林,立地条件合适的地方也可发展速生桉;桂东、桂南重点发展以速生按、速生相思和良种松为主的工业原料用材林。

为什么要在工业原料用材林加上“短轮伐期”呢?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那就是从种植到采伐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木材,满足工业生产需要,快速填补木材供应缺口。

我们从《意见》中看出,广西发展速生丰产林,当时选择了桉树、相思和松树等,这三个树种经过科学研究和试验而确定的。

我们分别看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树种——

松树,以木材利用、采割松脂为主。在广西就是当家树种,总体价值较高,也很受欢迎,但收益期长,一般也要在25年甚至30年之后,当时受到松毛虫等危害,以及具有毁灭性的松材线虫病,所以群众种植积极性并不高。

相思,虽然国内也有如台湾相思之类的品种,但广西推广的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马占相思,是豆科金合欢属的高大乔木,木质坚硬,用途也很广泛。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不耐寒,在玉林、梧州等地种植时曾发生过较为严重的冻害,几乎全军覆没。

而桉树品种多、适应性强、用途广。它的生长环境很广,对土壤要求不高,成林快,生长快,收益也快。一般情况下,如果管理得当、水肥充足,5年、6年就可以进行采伐,而且其还有萌芽更新能力,无需二次造林。

显然,广西发展速生丰产林,当时选择推荐了多个树种,并不是单单选择桉树,所以广西从来没有发展单一树种的想法和做法。关于这一点,与某些人所想的并不一样。

读到这里,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多种如红椎、西南桦、任豆树、柚木、拟赤杨等珍贵树种?何以珍贵,自然是物以稀为贵。这些树种生长缓慢、成林周期长不说,对气候、土壤条件要求也比一般树种要高。

还有一点,广西完全不同于东北的国有林区,除了国有林场、农场之外,山地都是集体所有的,农民只有承包经营权,而且是分散的,公益林以外的山地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就是速丰林发展最大的现实考量,也是最大的推动力。

当然,你可以说“不能种这个,要种那个”,那你有没有考虑农民的感受,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倒是找出一条农民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呀。在商品社会里,如果空谈生态理想而不讲经济效益,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无异于“耍流氓”!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广西桉树。一如大家看到的那样,在政策扶持、科技助力、市场推动之下,广西桉树迎来了近乎野蛮式的飞速发展,每年以200万亩左右的速度增加,在短短的20年时间面积增长了差不多20倍。

依靠桉树,广西不仅很快消灭了宜林荒山,种植户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而且桉树木材用途大大拓展,从单一的木片出口扩展到制浆造纸、胶合板、中高密度板、地板基材,吸引了金光集团APP、斯道拉恩索等国际林业巨头先后落户广西,太阳纸业、建晖纸业、理文造纸等国内龙头也纷纷抢滩,催生了如玉林的异型板材、贵港的板材加工等生产基地,沿海沿江的造纸产业集群,也培育了如高林、丰林、三威等本地人造板材品牌……

事实上,广西有很多如松树、杉木等一拨优秀的速生丰产树种,在某一方面的用途也可以替代桉树,但至今无一同时具备桉树的多样用途。正因如此,桉树倍受欢迎,还被认定为广西引种最成功的人工林树种。

凭着速生快长的桉树,广西不仅轻松地完成了N年未竟的灭荒任务,最成功塑造了一条从品种选育、工厂苗木、专用肥料、造林营林,到采伐运输、木材加工,到制浆造纸,再到板材生产、家具制造等完整的桉树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上,农民得实惠,工人得就业,企业得效益,政府得税收,多方共赢。

如今,广西桉树种植面积已然达到5000万亩,相当于每1个广西人就拥有1亩桉树,无论是种植面积、生长量,还是蓄积量、木材产量,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正是有了桉树的巨大贡献,我国木材生产得以由天然林向人工林转变,让东北等林区得以休养生息,也让砍向天然林、公益林的刀斧得以封印入库……

很多人对桉树心生怨念,甚至对其成就嗤之以鼻,但是你是否想过“假如没有广西桉树”之类的问题吗?

过去我们读书的时候,全国大概每三张书桌就有一张用的是东北生产的木材;而今天,全国大概每三张书桌就有一张用的是广西生产的桉树。

这世间哪有那么多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