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红四方面军将领,缘何军衔偏低?

在1955年大授衔中,尽管红四方面军授衔将领很多,但是很多将领军衔偏低。这也是党内、军内的普遍共识。 红四方面军将领军
在1955年大授衔中,尽管红四方面军授衔将领很多,但是很多将领军衔偏低。这也是党内、军内的普遍共识。 红四方面军将领军衔偏低,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红军西征,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损失惨重,红军将领牺牲颇多 参加红四方面军西征的,主要是红五军、红九军和红三十军,还包括红军大学、红军医院、方面军直属队等,共计2.1万余人。其中,红五、红九、红三十军都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西征过程中损失惨重,最后只回来几百人。红四方面军损失一半左右人马,董振堂、孙玉清、陈海松等都是军长、军政委,还有好多师级、团级干部牺牲。这些中高级将领如果不牺牲,都是中将、上将、大将等军衔的有力竞争者。 二、受张国焘错误的牵连,红四方面军将领抗战时期在任职使用上受影响较大 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包括后来叛投国民党,这对红四方面军的将士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包括像许世友、王建安等高级将领也险些出政治问题。这些将领在延安受教育的时间较长,影响了他们以第一梯队的方式担任各战略区、各部队的主官,很多将领在八路军、新四军、各军区都是担任的副职或者降职使用。 三、徐向前的身体状况不佳,也一定程度影响了红四方面军将领的发展 抗战开始后,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延迟归队,后又去苏联治疗,从此以后没有再带兵。徐向前身体一直不太好,中央很器重他,多次委以重任,均以身体原因告终。例如,原定徐向前出任中原局书记和中原军区司令员,后因身体问题无以成行,由鄂豫皖苏区老部下郑位三、李先念代替,但第一次经略中原成绩不太理想,最后以“中原突围”告终。再后,徐帅都是担任各战略区的副职,所带部队不算多,唯有王新亭在徐帅的教导下从政工干部脱胎为军政双优的战将,1955年荣列上将行列。 四、由于文化程度低、适应转变能力差等原因,一部分红四方面军将领离开了徐帅后领兵带军、军事指挥的能力有所下降 徐帅1929年8月受中央军委派遣进入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及其将领是在徐帅的一手栽培下成长起来的,形成了以“狠、硬、快、活、猛”为核心特点的作战风格。抗战开始后,红四方面军将领,需要快速融入到各战略区、各部队、各军政主官的作战风格中去,有的一时难以适应,难以转变,难以成长,导致后期发展很不理想。再加上,红四方面军将领工农干部多,文化水平低等原因,他们日后的发展也受到影响。詹才芳、程世才、张广才是其中三大典型。詹才芳,红军、抗战、解放三个时期始终是军长,16年一级未提,1955年是中将。红三十军军长程世才,红军西征中唯一活着回来的红四方面军军长,解放战争期间在东北发展不理想,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张广才,1932年即是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政委,与师长王树声搭档,1933年先后与孙玉清、王树声搭档担任红三十一军军政委,1934年与王宏坤搭档任红四军军政委,后又与王维舟、罗南辉搭档任红三十三军军政委 ,1934年之后又任红三十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粮食局政委等职,1955年仅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