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牛山深处,一家曾经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地方国企,如今却崛起为掌控全球三分之一钴资源的矿业巨头,而它的掌舵人却隐身在公众视野之外。
位于河南西部的洛阳市栾川县,素有“中国钼都”之称。在这片矿产资源丰富的土地上,一家曾经濒临破产的地方国企,如今已崛起为年营收超2130亿元的全球化矿业巨头——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这家从山区走出的企业在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排名第132位,同时在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排名第138位,

位列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58位,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0位。均为河南省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河南省企业“一哥”。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73.97%的跨国指数在中国跨国公司中位列第一,海外资产高达1563.73亿元。而站在这个国际矿业巨头背后的,是一位几乎“隐形”的掌门人——于泳。
他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未出席其上市仪式,甚至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公众也难以找到他的一张清晰正面照片。
No.01千亿帝国的“隐身”掌舵者
在中国商界,于泳是一个异类。这位身材微胖、面容敦厚的中年男子,自2018年起就频频登上各类富豪榜,但却始终保持神秘。
在互联网上搜索他的照片,结果寥寥无几,且大多模糊不清。根据公开信息,于泳1961年出生于辽宁大连瓦房店,今年64岁。
他1986年毕业于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属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
毕业后,他进入瓦房店市造纸厂工作,从基层一路升至工会主席、生产副厂长等职务。这段经历为他日后驾驭大型工业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于泳的弟弟于波同样低调,比他小几岁,同样在大连瓦房店长大。与哥哥不同,于波更早涉足商业领域,两兄弟形成了绝佳的互补搭档。
2003年,于泳在上海浦东创建鸿商产业控股集团,这家最初注册资本仅1亿元的公司,日后将成为掌控千亿矿业帝国的核心平台。
然而,与于泳低调作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惊人的财富积累。按2025年10月28日洛阳钼业收盘价计算(A股3584亿元人民币,H股3560亿港元),

于泳间接持有的洛阳钼业股权对应市值超过950亿元。这还不包括他在宁德时代等其他企业的投资回报。
鸿商系的“灵魂人物”是于泳的弟弟于波。于波行事同样极为低调,其对外身份是鸿商集团董事局主席。
据工商信息和鸿商集团财报,于波并未在鸿商系公司中持股,这种安排使得于波能更好地隐身幕后。
一位熟悉鸿商系的投行人士描述:“于泳如同象棋中的‘帅’,坐镇中央却从不轻易过河;于波则像是‘车’,纵横捭阖,负责具体的战略执行。”
No.02关键一役,混改中的精准出击
2003年,河南洛阳,一场商业暗战正在进行。当地主营钼矿开发与钼产品生产的国有企业——洛阳钼业,因为钼价暴跌,经营无方,陷入停产困境,
6000多名工人一半下了岗,剩下的一半连每月400多元的工资都很难领到。在最困难的时候,企业甚至只能给员工发放每月200元的生活费。
洛阳栾川虽然只是个小县城,但钼矿太出名了,按照已探明的矿藏量来计算,能排到亚洲第一、全球第三。这么一个“金饭碗”居然端不稳,当地政府决心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改制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矿业界的众多大佬,其中复星集团郭广昌、紫金矿业陈景河等知名企业家都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些企业在当时已是声名显赫,拥有丰富的矿业运营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然而,最终胜出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鸿商集团。
于泳的报价不算最高——1.78亿元,拿下洛阳钼业49%的股权,其中1.37亿为增资款,4101万用于补偿下岗员工。
与紫金矿业和复兴集团不同,于泳开出的条件最让洛阳政府动心:不要控股权,保留国资的控股地位。这一让步显示了于泳深谙中国商业政治智慧。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上海来的‘外人’能拿下这个项目,”一位参与当年混改谈判的人士回忆,“于泳给人的印象是务实、低调,不急于求成,他愿意用时间换空间。”

混改后的洛阳钼业迅速焕发新生。于泳兄弟引进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调整了产品结构,加强了成本控制。
改制次年,公司就实现利润2.8亿元,2006年更是飙升至17.14亿元,实现了令人瞠目的蜕变。从连工资都发不出到年赚17亿,洛阳钼业只用了三年时间。
2007年,于泳推动洛阳钼业在香港上市,募资81亿港元。这次上市吸引了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等香港顶级富豪认购,充分显示了资本市场对这家企业的信心。
2012年,洛阳钼业更杀回A股,成了“A+H”股上市公司。至此,于泳已经为后续的全球扩张准备好了充足的资本平台。
No.03逆周期操作的矿业版图
掌控实权后,于泳带领洛阳钼业开启了全球“扫货”模式。他的策略清晰而果断:在全球矿业低谷期抄底优质资源。
2013年,公司斥资8.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第四大铜金矿NPM的80%股权,这是洛阳钼业海外并购的首次试水。这次成功经验为后续更大规模的收购奠定了基础。
2016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遭遇“寒冬”,铜价跌至每吨5000美元左右的低谷,而钴更是冷门金属,几乎无人问津。
全球矿业巨头纷纷收缩战线、抛售资产自救。就在众人纷纷退缩时,于泳却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当下是抄底的绝佳时机,新能源风口即将来临。”于泳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如此判断。
随后的180天,洛阳钼业开启全球资产收购行动:2016年5月,以15亿美元从英美资源集团手中收购巴西铌磷矿,成为全球第二大铌生产商,一举掌控了全球约10%的铌供应;
仅11天后,又豪掷26.5亿美元收购自由港麦克米伦旗下刚果(金)TFM铜钴矿56%股权。TFM是全球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铜钴矿之一;
2020年,再次出资5.5亿美元获得刚果(金)KFM铜钴矿95%权益,这次收购使洛阳钼业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钴生产商。
这些收购行动几乎每一步都踩在资源周期低点。2016年收购刚果(金)铜钴矿时,钴价处于历史低位,而随后新能源爆发,钴价最高暴涨300%。
于泳的远见卓识让洛阳钼业一举占据了新能源产业链的制高点。
一位矿业分析师评价:“于泳的逆周期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他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行业低谷时大胆出手,这种战略定力在中国企业家中极为罕见。”
No.04“矿业+贸易”双轮驱动
于泳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矿产开采,他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产业链布局。
2019年,洛阳钼业斥资近5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知名金属贸易商IXM,将触角伸向了全球金属贸易的核心网络。IXM在全球5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年交易额超300亿美元。
这一布局构建了 “矿山+贸易”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不仅使洛阳钼业掌握了全球金属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极大提升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定价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通过IXM,洛阳钼业的铜、钴产品能够直接进入特斯拉、宝马等车企供应链,省去了中间环节的费用。这种垂直整合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洛阳钼业董事长刘建锋表示,这种模式与制造业的“微笑曲线”异曲同工:矿业产业链的两端,分别是勘探和大宗商品贸易,
目前中国矿业企业仍主要集中在中间矿业生产领域,较少涉足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两端。
“在没有品牌的大宗商品市场中,谁能像品牌一样获取溢价?那就是商品贸易商。” 刘建锋如此解释收购IXM的战略意义。
2024年,洛阳钼业的贸易业务虽仅贡献了2.62%的毛利率,但矿山业务毛利率却超过45%,铜钴业务更是高达47.5%。这种业务组合使公司在保持稳健经营的同时,也能获得高额利润。
“于泳构建的不仅仅是一家矿业公司,而是一个从矿山到市场的完整生态系统。”一位长期跟踪洛阳钼业的券商分析师如此评价。
No.05绑定“宁王”的智慧
于泳的战略眼光不仅体现在矿产收购上,更体现在他对新能源产业链的深度布局上。
他早在2015年宁德时代首轮融资时就通过旗下西藏鸿商资本入股,当时投资约8亿元,占股4%左右。这笔投资后来市值一度飙到434亿元,浮盈超50倍,成为中国创投史上的经典案例。
这层关系为两家公司更深度的合作奠定了基础。2022年,宁德时代控制的四川时代新能源全资收购了洛矿集团,间接持股洛阳钼业。
而洛阳国资则通过持有四川时代20.8%股权,间接分享宁德时代产业链的成长红利。
一种 “资源+制造”的合作模式由此构建起来,形成了“矿山开采-原料加工-电池生产-汽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2022年,洛阳钼业成为宁德时代核心原料供应商,每年供应1.2万吨钴、10万吨铜;宁德时代则承诺未来5年采购不少于200亿元产品。这种深度绑定确保了两家公司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协同发展。

2025年上半年,洛阳钼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947.73亿元;归母净利润86.71亿元,同比增长60.07%,再创历史新高;经营性净现金流120.09亿元,同比增长11.40%。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矿山业务的出色表现:产铜35.36万吨,同比增长约12.68%;产钴6.11万吨,同比增长约13.05%。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国际铜价上涨至历史新高的行业背景,新能源在全球铜消费量中的占比已经超过10%。
No.06职业经理人接棒“隐身老板”
2025年4月,于泳悄然推动管理层“大换血”:原董事长袁宏林、副董事长李朝春辞任,两人均出身鸿商系。至此,公司董事会中已无鸿商系背景董事。
此后,紫金矿业、新奥能源、华为出身的高管阙朝阳、刘建锋、谭啸等人进入洛阳钼业核心管理层。其中刘建锋为新任董事长,阙朝阳为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谭啸任副总裁。
10月,洛阳钼业又引入前天马微电子董事长彭旭辉为公司新任总裁。这一系列人事变动标志着于泳开始“去鸿商化”,全面转向职业经理人治理模式。
新任董事长刘建锋表示:“此次核心管理团队升级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矿业行业的本质以及公司发展阶段的深度认知,主动选择在公司历史最佳业绩表现之下进行的一次全面组织升级工作。”
在2024年年报中,公司曾明确表示“既要引进采、选、冶领域的顶尖专家,也要引进制造业的管理精英。他们带来的‘成本绞杀’能力,正是资源行业最稀缺的基因。”
为了留住人才队伍,并吸引更多高潜质外部资源,2025年9月,洛阳钼业还推出了一份总价值达50亿港元的股权激励计划,
计划向内部员工、关联实体及外部服务提供者(如矿产专家和顾问)等激励对象授予不超过3.93亿股H股的激励。
这一系列举措显示了于泳对企业治理现代化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
No.07新战略与新挑战
随着新管理层上任,洛阳钼业的战略也在进行调整。
2025年6月,洛阳钼业完成对厄瓜多尔凯歌豪斯金矿的收购,首次进军黄金领域。这一收购改变了公司固有的并购逻辑,开始考虑优质的中小矿山资产和绿地项目。
公司还正围绕刚果(金)产铜80万-100万吨的战略目标,有序推进TFM和KFM新增产能扩建。
配套的Heshima水电站(200兆瓦)建设也进展顺利,预计将为公司在刚果(金)的长期发展提供稳定的清洁能源保障。然而,在于泳的矿业帝国辉煌之下,风险也从未远离。
截至2025年6月,洛阳钼业资产负债率仍达50.15%,有息负债超600亿。公司采取“大存大贷”模式:账上货币资金超300亿,但短期债务也超400亿。
值得的一提的是,2025年10月,洛阳钼业宣布启动刚果(金)KFM二期项目建设,总投资预计为10.84亿美元。
与此同时,在厄瓜多尔,凯歌豪斯金矿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计划于2029年前投产。更值得一提的是,洛阳钼业的矿山遍布全球四大洲,但于泳的身影依然隐没在媒体的聚光灯之外。
他没有个人传记,没有创业鸡汤,只有一笔笔精准的交易和一个个收购的矿山,沉默地勾勒出一位中国矿业巨头的全球版图。
从大连瓦房店到上海陆家嘴,从伏牛山区到刚果雨林,于泳兄弟用二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传奇。
而在新能源时代的大幕刚刚开启之际,这个隐形巨头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