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浙江宁波一消费者在理发店剪发时,被理发师以“免费头皮检测”诱导检查。店员声称其头部有“红疹和虫卵”,需使用880元/支的“特效药水”,并在未告知总价的情况下直接使用30支,收费2.6万元。随后,商家以“套餐优惠”为名要求办理6万元会员卡,承诺后续费用从卡内扣除。消费者事后醒悟,质疑所谓“虫卵”实为普通头皮屑,药水系三无产品,成本不足百元。


宁波高新区市监局接投诉后迅速介入,调查确认理发店存在三项违规行为:
未明码标价:药水单价、使用数量及总价均未提前告知;
虚假宣传:虚构“虫卵”病理概念,捏造治疗需求;
强制消费:以“套餐捆绑”迫使顾客预存高额费用。目前涉事店铺已停业整顿,被处以10万元罚款,并需退还消费者6万元费用。

此案折射出理发行业的系统性欺诈模式:
陷阱1:低价引流,高价收割以“10元剪发”“免费检测”吸引顾客,再推销天价项目。例:杭州一理发店以37元/个的发夹计价,顾客使用48个后被索要1776元,最终被迫充值3200元。
陷阱2:模糊定价,制造信息差通过“会员价”“套盒价”等话术混淆计价。宁波北仑区曾出现同一服务对不同顾客收费差异高达3倍。
陷阱3:诱导贷款,债务套牢当顾客无力支付时,引导其网贷分期。杭州程序员小周被推销4.7万元套餐后,分24期还款,陷入债务危机。

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欺诈行为需三倍赔偿,但现实困境突出:
取证难:口头承诺无书面证据,商家拒提供消费明细;
处罚轻:本案仅退款罚款,未支持三倍赔偿,违法成本低;
监管漏洞:70%理发店仍存在“夸大效果”“价格欺诈”,而监管面临“发现难、取证难、执行难”三重阻力。

事前确认:要求书面标注单价、用量及总价,拒绝模糊表述;
保留证据:录音、拍照、索要票据,记录推销话术;
果断维权:遇强制消费立即报警或投诉,依据《消法》第55条主张三倍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