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有些背诵到今天还不会忘记的文字。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中学的课堂上。授课的老师,教我们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外貌上看并不年轻,穿衣打扮也不年轻。但上了讲台,却完全不是老气横秋的老学究。讲课生动有趣,我们也很喜欢他。
不但如此,他也不似别的老师那样喜欢拖堂。有时当天课程讲完了,看看还没到下课时间,就会给我们讲一些跟课文有关,但跟考试关系不大的课外知识。比如当时的国际国内热点,历史上的典故。提到梁启超的文章时,特别把这句话背给我们听。
当时老师说:要是哪一天,你想的东西,不再是将来我要怎样怎样,而是从前时怎样怎样,就要警惕了;你的心里,可能就开始变老了。人的年纪一定会变老,但心里不要变老。一旦心里变老了,你实际上就失去了将来。
当时听得懵懵懂懂,就是好像懂了,又好像不大懂。
满屋子的少年,只得一位老年。少年人怎么可能理解老年人,理解他们的“常思既往”?但对于“常思将来”,我们倒是懂得很。尽管我们是重点学校,也追求升学率,但当年再怎么卷,也不似现在。那时的少年们,还是有对将来的梦想。
后来的某一天,工作进展不太顺利,忽然很想放弃。满脑子里,都是从前的辉煌。曾经取得的成绩,明明就在昨天,却又离自己很远。想着想着,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冒出来,“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当时老师的那句话,也跟着涌上心头。
心里一个激灵,赶紧停下来。
不过才十几年,怎么少年就成了老年?——等等,明明也还算不太老;不,一点都不能老。二十郎当岁,才刚刚走到人均寿命的三分之一处,怎么就开始“常思既往”了?
十几年的时间,并不会把一个少年变成老年。但如果遇到了挫折,过不去,心里面被它打败了,少年就会瞬间变成老年。
这个变化,与年龄无关。我们常常在一些年长的前辈身上,看见蓬勃的少年气。按年龄,他们绝对是老年;但是论心气儿,他们还是少年。口里谈论的,将来多过既往。眼里看见的,可行大于困难。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唉声叹气,觉得未来无望时,他们反倒叫我们多看看将来。而这些,并不是盲目乐观。
差距在哪里?就在那股心气儿上。职场上遇到的事情,没有多少轻松容易。哪怕你家里真有矿,你也得应付有矿的麻烦。(打个补丁:这里芥菜树下没有为谁说话的意思。)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职场人。
假如遇到问题就躲开,你哪来的胆子,去想将来?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