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电镀银树脂金属感与光泽不达标时,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1:盲目追求高颜料含量,忽视银粉排列破坏错误认知:“银粉加得越多,金属感越强”。实际问题:过量添加铝银粉(尤其是片状

误区1:盲目追求高颜料含量,忽视银粉排列破坏

错误认知:“银粉加得越多,金属感越强”。

实际问题:过量添加铝银粉(尤其是片状浮银)会显著提高颜料体积浓度(PVC),导致树脂无法充分包裹银粉,破坏片状铝片的平行排列结构(镜面反射的关键)。结果表现为涂层发灰、发暗,金属感反而下降,甚至因颜料团聚出现颗粒感。

正确逻辑:金属感的核心是银粉的有序排列而非单纯数量,需在保证遮盖力的前提下控制PVC,优先通过优化银粉定向剂和树脂体系实现高反射。

误区2:忽视基材特性,未针对性处理

错误认知:“所有基材(如ABS、PC、玻璃)通用同一配方”。

实际问题:不同基材的表面能、耐溶剂性和粗糙度差异极大。例如:

PC基材原生附着差,若未做增塑改性或适配树脂,电镀银层易脱落;

玻璃/陶瓷表面过于光滑且惰性,银粉难以附着,且无缓冲层时易因应力开裂;

粉末涂装基材若未采用绑定工艺(非干混),银粉排列紊乱,镜面效果极差。

正确逻辑:需根据基材类型调整树脂配方(如PC用增塑改性PU/UV,玻璃加附着促进剂),必要时增加底涂层过渡。

误区3:施工工艺失控,干燥条件不当

错误认知:“喷涂越厚/越快,金属感越强” 或 “高温快干能提升效率”。

实际问题:

过度喷涂会导致漆膜过厚,银粉堆积下沉,表面不平整,光泽变哑;

高剪切分散(如高速搅拌)会破坏片状铝粉的平整形态,使其卷曲或断裂,失去镜面反射能力;

高温快干(如80℃以上强制干燥)会使树脂迅速固化,银粉来不及在表面定向排列,最终涂层发雾、金属感流失。

正确逻辑:施工需控制粘度与压力(低剪切),干燥遵循“低温缓干”原则(如常温或40-50℃),确保银粉有足够时间形成平行排列。

误区4:罩光清漆选择错误,牺牲金属感保保护

错误认知:“只要罩光就能保护电镀银,无需考虑兼容性”。

实际问题:若罩光清漆(如高官能度UV或硬质PU)与电镀银层的相容性差,其高收缩率会“咬蚀”下层银粉排列,导致金属感消失;或清漆溶剂过强,溶解底层树脂,造成涂层起皱、脱落。此外,部分透明清漆本身带雾影,会进一步降低整体光泽。

正确逻辑:罩光需选择低收缩、相容性好的树脂(如柔性PU或低官能度UV),并通过小样测试验证层间附着与光泽保持效果。

误区5:忽略银粉类型与粒径,误用非浮银体系

错误认知:“普通铝银粉(非浮银)也能做出电镀银效果”。

实际问题:电镀银的核心依赖片状浮银(真空镀铝银粉)——其薄片结构在表面平行排列时可形成高反射镜面。若误用球形或非定向排列的普通铝银粉,即使增加用量,也只能呈现哑光或颗粒感,无法达到镜面金属光泽。此外,浮银粒径过大(如>20μm)可能导致沉降或排列不均,过小(如<5μm)则反射能力不足。

正确逻辑:明确区分浮银与非浮银,优先选用5-20μm的片状浮银,并根据需求调整粒径分布(如细银粉提亮,粗银粉增强遮盖)。

误区6:未做系统性验证,依赖单一调整

错误认知:“金属感差就只调银粉量” 或 “光泽不够就换清漆”。

实际问题:电镀银的效果是多因素耦合的结果(银粉类型+树脂体系+施工工艺+基材+罩光),单一调整(如只增加银粉或只换清漆)往往无法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引入新缺陷(如银粉过量导致发灰,清漆不匹配导致脱落)。

正确逻辑:需建立“排查清单”,从银粉排列→基材处理→施工参数→层间附着逐项验证,并通过光泽仪(20°/60°)、显微镜观察银片排列、百格附着力测试等量化手段定位根本原因。

总结:避坑指南

若电镀银树脂的金属感与光泽不达标,建议优先检查以下 关键点:

银粉类型(是否为片状浮银?粒径是否合适?);

颜料/树脂比例(PVC是否过高破坏排列?);

基材适配性(是否针对不同基材调整了树脂或底涂?);

施工与干燥(是否低剪切分散?是否低温缓干?);

罩光兼容性(清漆是否与电镀银层相容?是否保护金属感?);

系统性验证(是否通过量化检测定位具体问题?)。

避开这些误区,才能精准定位问题根源,高效提升电镀银的金属感与光泽表现

广州致辉精化专业从事涂料原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包含特殊功能性树脂及其配套助剂,“新型耐高温镜面银树脂”系列产品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并获得证书,该系列产品的核心技术已达国内先进以上水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