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马永贞:英雄还是恶痞?茶楼遇刺惨死真相被掩盖百年

我们小时候崇拜的那个"民族英雄"马永贞,可能是个彻头彻尾的恶棍!没错,就是那些影视剧里打败洋人、行侠仗义的大侠。实话说,

我们小时候崇拜的那个"民族英雄"马永贞,可能是个彻头彻尾的恶棍!没错,就是那些影视剧里打败洋人、行侠仗义的大侠。实话说,当我第一次翻开尘封的历史档案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被几代人歌颂的英雄,竟然是个敲诈勒索、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更讽刺的是,最后他被人在茶楼里连砍11刀,当夜毙命。一个恶棍,是怎么摇身一变,成为民族英雄的?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话说回来,马永贞大约在1840年前后出生,山东临清人,现在那地方归河北邱县管。他是回族,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贩马的。在那个年代,贩马可是个赚钱的好行当,还能顺便练就一身好功夫。马永贞从小跟着家里人学武艺,确实有两下子。

1861年,马永贞跑到上海闯荡。那时候上海刚开埠没多久,洋人在这里搞了个赛马会。马永贞参加了比赛,居然打败了洋人冠军史蒂夫。这事儿在当时可不得了,毕竟赢洋人的中国人不多。马永贞一下子就出名了,整个上海滩都知道了这个人。随后,他开了个拳馆,收徒弟教武艺。表面上看,这是正经生意,可时间一长,他的真面目就暴露了。

有了点名气,加上会点功夫,马永贞开始不安分了。他把目光投向了上海的马市——他最熟悉的地方。上海当时有个很大的马市,全国各地的马贩子都来这里做生意。马永仗着自己懂马、会武功,开始在马市里插手。一开始还算规矩,帮人看看马、评评价,挣点中介费。可时间长了,他的胃口越来越大。

马永贞在马市里摆出一副老大的架势,整天喊着"拳打南北二京,脚踢黄河两岸"。听着挺霸气,实际上就是在吓唬人。他开始向来上海做生意的马贩子收保护费,美其名曰"场地费""安全费"。不给?那就别想在这里安生做生意。更过分的是,马永贞看上哪匹好马,直接就牵走,要么不给钱,要么给个白菜价。马贩子们敢怒不敢言,毕竟人家拳头硬。

1878年7月3日,《申报》还报道过马永贞在街头表演硬气功,跟捕头比武的事儿。这种表演其实就是在展示肌肉,告诉所有人:我马永贞不好惹。马市里的马贩子都恨透了他,但大多数人选择忍气吞声。毕竟出门在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树大招风,欺负人欺负多了,总会遇到硬茬子。

1879年春天,一个叫顾忠溪的河北张家口马贩子,赶着一群马来上海做生意。顾忠溪是个老实本分的生意人,第一次来上海,对这里的规矩不太懂。他牵着马刚进马市,就被马永贞盯上了。

马永贞看中了顾忠溪的几匹马,特别是其中一匹膘肥体壮的好马。他直接走过去,拍拍马屁股,说要买这匹马。顾忠溪一听有生意上门,挺高兴,就开始讨价还价。谈好了价钱,20两银子,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马永贞把马牵走了,但钱一直没给。

顾忠溪刚开始还以为是人家忙忘了,就主动找上门去要钱。没想到马永贞翻脸不认账,说什么马是他自己的,根本就没买过顾忠溪的马。顾忠溪气得不行,但人生地不熟的,也不敢跟地头蛇硬碰硬。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马永贞不但不给钱,反过来还诬告顾忠溪,说他"诱拐少年"。这罪名在当时可是重罪。顾忠溪被衙门抓进去关了几天,好不容易托人疏通关系才放出来。出来后,马永贞又找到他,张口就要200银元的"赔偿费",说是精神损失费。

顾忠溪算是看明白了,这就是彻头彻尾的敲诈勒索。20两银子的马钱没拿到,反倒要赔200银元,这让老实巴交的顾忠溪怎么咽得下这口气?他想报官,可马永贞在上海滩有门路,报官也没用。求告无门的顾忠溪,心里憋着一股狠劲。

顾忠溪不是冲动的人,他知道硬拼肯定拼不过马永贞。于是他开始筹划,怎么才能给自己讨回公道。他找了几个同样被马永贞欺负过的马贩子,大家商量着一定要给这个恶霸一个教训。

1879年4月13日这天,顾忠溪约马永贞到一洞天茶楼见面,说是要私下和解这件事。马永贞根本没把顾忠溪放在眼里,觉得就是个外地来的软柿子,想捏就捏。他大摇大摆地就去了茶楼,连个防备都没有。

茶楼里,顾忠溪早就安排好了一切。见面后,双方还没说上几句话,顾忠溪突然掏出准备好的石灰粉,直接撒向马永贞的眼睛。马永贞一个武林高手,万万没想到对方会用这种下三滥的招数,当场就被迷了眼睛。

趁着马永贞看不见,顾忠溪和埋伏在周围的几个同伴一拥而上,刀子雨点般地砍向马永贞。马永贞平时再能打,这会儿眼睛看不见,又被偷袭,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他身上挨了整整11刀,血流了一地。茶楼里的客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血案吓坏了,四散奔逃。顾忠溪他们砍完人就跑了,但也没跑远,很快就被抓了。

马永贞被送回家后,当天夜里就因为失血过多死了。这个在上海滩横行多年的恶霸,就这么窝囊地死在了茶楼里。

按理说,当街杀人,而且还是预谋杀人,这在哪个朝代都是死罪。可顾忠溪的案子审理起来,情况就变得复杂了。衙门在调查的时候,发现马永贞在马市里干的那些龌龊事儿,简直罄竹难书。十几个马贩子都站出来作证,说马永贞如何欺行霸市,如何敲诈勒索。顾忠溪的遭遇不是个例,很多人都被马永贞坑过。

更关键的是,马永贞诬告顾忠溪"诱拐少年"这事儿,证据确凿。这属于典型的诬告陷害,性质相当恶劣。顾忠溪杀人虽然不对,但情有可原,属于被逼无奈之下的以暴制暴。办案的官员也不傻,他们知道马永贞死有余辜,继续追究顾忠溪的责任,反而会引起民愤。

1881年,也就是案发两年后,顾忠溪被从轻处理释放了。这个结果在当时来说,算是大快人心。马永贞死后,上海马市的马贩子们都松了一口气。这个压在他们头上多年的恶霸,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恶棍在死后,居然会被人一步步洗白,最后还成了民族英雄。马永贞死后的最初几年,大家对他的评价还算客观,知道他不是什么好东西。可到了1896年,也就是他死后17年,情况开始变了。

有人把马永贞的故事编成了京剧《马永贞》,在舞台上演出。戏曲这东西,讲究的是戏剧冲突和英雄形象。编剧为了让戏好看,开始往马永贞身上贴金。那些敲诈勒索的事儿,被改成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强买强卖变成了"打抱不平"。就连他被人砍死这事儿,也被美化成"遭人暗算"。

1909年之后,中国的民族情绪越来越高涨。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作威作福,老百姓憋着一肚子气。这时候,马永贞当年赛马会上打败洋人的事儿,被人翻了出来,大肆宣扬。他一下子就成了"打败洋人的民族英雄"。

1914年,著名学者钱基博还专门写文章,给马永贞的故事添油加醋,加了很多神乎其神的内容。什么飞檐走壁,什么力能扛鼎,反正怎么玄乎怎么写。这些文章在当时影响很大,很多人就此认定马永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到了1923年,作家戚饭牛写了本小说《马永贞演义》,这部小说彻底把马永贞英雄化了。书里的马永贞简直就是个完人:武功盖世、侠肝义胆、爱国爱民。顾忠溪刺杀他,则被描写成奸人陷害。这本小说特别畅销,影响了一大批读者。

1927年之后,各种影视作品开始改编马永贞的故事。电影、电视剧一部接一部,把马永贞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几代中国人就是通过这些影视作品,认识了这个"民族英雄"。

没人去查历史资料,也没人去想,这个人物到底是真是假。从1879年马永贞死在茶楼,到今天已经过去140多年了。这一百多年里,真实的马永贞早就被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虚构的英雄形象。

历史档案里,《申报》等报纸对马永贞的报道,都是负面新闻。官府的案卷记录,也清楚地写着他如何欺行霸市。可这些真实的历史资料,被埋在了故纸堆里,没人愿意去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需要英雄,需要一个能打败洋人的民族英雄。在那个屈辱的年代,这种心理需求太强烈了。马永贞刚好有那么一段打败洋人的经历,就被人抓住不放,无限放大。至于他的恶行,就被选择性地忽略了。

文艺创作有虚构的自由,这没问题。可问题是,当虚构的故事被当成历史事实来传播时,就会误导大众。几代中国人把一个地痞恶霸当成民族英雄来崇拜,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马永贞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打败过洋人不等于就是英雄。一个人的品质,不是看他某一时刻的表现,而是看他一贯的行为。马永贞纵然赢过洋人,但他对同胞做的那些恶事,足以抵消任何功绩。

顾忠溪杀马永贞,在当时的法律看来是有罪的,但在道义上是正义的。他不是刺客,而是一个被逼到绝路的受害者。如果不是马永贞欺人太甚,一个老实本分的马贩子,怎么可能会走上这条不归路?

这个案子的判决结果,也说明了当时的官府和民众,对马永贞的真实看法。如果马永贞真是什么英雄,顾忠溪怎么可能只关了两年就放出来?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马永贞是个恶霸,所以杀他的人才会被从轻处理。

马永贞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课:历史不能被随意篡改,英雄不能被随便定义。一个在上海马市横行霸道、敲诈勒索的地痞恶霸,被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包装成民族英雄,这种荒唐事居然延续了一百多年。

真实的历史记录就摆在那里,《申报》的报道、官府的案卷、受害者的控诉,都清清楚楚地记录着马永贞的恶行。顾忠溪在茶楼里砍出的那11刀,每一刀都是对恶霸的审判。

我们缅怀真正的英雄,但也要警惕那些被美化的恶棍,不能让谎言继续骗下去。你说,当我们崇拜的英雄其实是恶棍时,我们到底在崇拜什么?